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1 / 2)

要说到古代的科学家,那就不得不提宋朝。

宋朝是中华历史上存在感比较高的一个朝代,历史名人多如繁星。

比如一代文豪词宗苏东坡,精忠报国岳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变法大家王安石。

还有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数不过来。

但有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辉煌,但却不为人所知。

他的名字叫做沈括,乃是一位全才,精通天文、经济、军事、文学、音乐、物理、化学、书画……

后世学者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梦溪笔谈》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就是这样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物,却因为道德瑕疵而饱受诟病。

沈括因病去世后,无人给他立碑,没人给他撰写墓志铭。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

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学,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

却遭如此冷遇,全因沈括官场所为,令君子不耻。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沈括晚年开始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过往的从政经历萌生出一丝悔意。

但为时已晚,没有人可怜他,落到这步田地,只能令人扼腕叹息。

“沈括生于浙江钱塘,他的父亲沈周是宋真宗时期的进士。”

“沈括从八岁开始,根据父亲任职地方变动,跟随前往泉州、金陵等地游历。”

“十七八岁时,因为灯下读书患上眼疾,治愈后对医药产生兴趣,开始研习医药收集良方。”

“因见到了毕昇的活字印刷,于是进行深入研究、改良和推广。”

“青年时代的沈括亲历了吴中大饥荒,看到了范仲淹救济灾民的过程。”

“沈括二十岁时,父亲沈周去世。”

“公元1053年宋仁宗时期,因父荫任职沭阳县主簿。”

“沭阳县靠着沭水,沈括修堤疏渠,分导节制沭水主流支流,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顷。”

“次年,代理东海县令,研究东海地理沿革,纠正《图经》的错误。”

“公元1063年中进士,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北宋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前往南郊圜丘祭祀,负责的吏员为谋私利,罗列不必要项目和故意铺张。”

“沈括查阅南郊祭祀的历史沿革,撰写出一部《南郊式》,皇帝命他掌管以后南郊祭祀事务。”

“第一次按照《南郊式》筹办,就节省出数以万计的费用,宋神宗非常满意。”

“当时这些部门的官员对于天文几乎完全不懂,沈括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

“并在司天监招用文人,将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措施均被采纳予以施行。”

“当时国家大规模登记民间车辆准备作战车使用,市易司因为无法禁止私贩四川井盐,于是将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封而用解池的盐代替。”

“大臣们就这两件事上疏,宋神宗都不予回应。”

“沈括说民间车辆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老百姓称作太平车,也只能在太平日子里用用罢了。”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私井很多,无法做到完全禁绝。”

“非要禁绝就得加强警戒的投入,可能得不偿失。”

“宋神宗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第二天这两件事都停止了。”

朱元璋:沈括如此小人也能被后世人敬仰吗?不过也是,要是以科学方面才能来看的话,沈括确实当之无愧。

开始听到沈括名字的时候,他还有些意外,这样的小人怎么也能名垂千古。

不过一想到沈括在德方面令人不齿,但在才方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他就释然了。

毕竟按照主播的要求,只要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斐然,那就能流芳百世。

他对沈括的德行是看不上的,但对其才华确实佩服不已。

沈括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不但父亲博学多才,就连母亲也是才女。

小时候的沈括是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籍。

沈括的兴趣十分广泛,不仅读四书五经,对医药、军事等方面的杂书也广泛涉猎。

年轻的沈括随父亲游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沈括就仔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管是乡野村夫还是知名学家都前去拜访。

沈括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弄个明白。

例如沈括在读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里说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不禁让沈括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

为了弄清楚这个奇特的现象,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

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

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迟。

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得出来,沈括能有之后的博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沈括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个地方的农作物种的是什么,人们靠什么维持生活,每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是怎样的,都是沈括的记录对象。

沈括从小体弱多病,家人常常抓来中药汤剂。

沈括病愈后就对医书产生了兴趣,有空就找一些医书来看。

沈括学识渊博,24岁时就踏上了仕途,33岁时考中进士。

在沈括被推荐到昭文馆编校书籍时,接触到很多关于天文的书籍。

一年四季,斗转星移,为了更好地记录北极星的位置。

沈括连续三个月都没睡过好觉,每夜起床三次观察天象,用来记录星星的位置。

能每天按时按点地来做一项工作,要多大的动力才行啊!

也难怪沈括能用三个月的时间,画了两百多张星空图。

沈括在才华方面的体现数不胜数,这也是无可争议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只有才没有德,注定没有好下场。

“宋神宗熙宁三年,沈括守母丧期满回京,被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器重,协助王安石实行新法。”

“熙宁六年,沈括开始参与王安石变法决策,比如淮盐法,改革陕西盐钞法。”

“著述《论钱荒八因说》,主张根据市场需要,调节货币流通量。”

“熙宁七年,朝廷派沈括赴淮南巡查饥荒灾情。”

“给灾民发放钱粮,查看当地水利设施,疏通河渠。”

“让荒废的农田重新变为良田,变救济为解决根本问题。”

“赴两浙巡查水利和农业生产,发现很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熙宁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按照惯例,凡是银冶的地方,转运使就收取银冶的息钱。”

“沈括认为靠近宝藏国家就会贫穷,这是必然的事。”

“靠近的人多了,窝藏的奸伪之徒就无法检查出来。”

“朝廷每年给契丹几十万两银子,他们如果知道了开凿矿山的好处,会把中国的岁币更加看轻。”

“那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送他们,边境将再起争端。”

“朝廷征用京城附近百姓马匹,百姓不堪重负。”

“沈括认为北方人善于骑马作战,而我们则擅长强弩,不能舍自己的长处去勉强做不擅长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强弩的标准,将射出距离远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指标。”

“类似这样既减轻百姓负担,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议有三十多项,皇帝都一一采纳了。”

“次年,沈括升职三司使,三司使即为国家最高财政长官。”

“王安石为变法专设了三司条例司,该机构掌管新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以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

王安石:沈括是个小人,不可亲近。

他被皇上任命为参知政事,住持变法大计。

此时的他权势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当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发现沈括巧言谄媚,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之后皇上有意委任沈括来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变法核心层之外。

不过后面朝中掣肘变法的势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揽人才。

对于沈括这样一个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他决定用其所长。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策略非常正确。

他让沈括负责汴河水利,沈括表现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两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将黄河淤泥覆盖在两岸盐碱地上,使之变为良田。

沈括亲自勘察汴河两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创分层筑堰新技术。

筑成台阶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内,淤田一万七千多顷变为良田。

对于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华无可挑剔,但德行方面却令人不齿。

他只希望沈括听完主播所说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过自新。

如此一来,他的变法集团也能增添一员大将。

“熙宁八年,辽国派使臣萧禧谈判河东一带地界划分,声称一定要达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出发前到枢密院查阅档案。”

“找到以往两国缔约边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长城为界。”

“辽使萧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长城有三十多里。”

“沈括据此向皇帝做了奏报,宋神宗开天章阁召见沈括,说幸亏有沈括,否则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点误了国家大事。”

“萧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证据,才理屈作罢。”

“沈括来到契丹宫庭,和契丹宰相杨益戒谈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关档案并预先让随同吏员背熟,杨益戒但凡提出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吏员据档案回答。”

“到第二次谈判,仍是如此。”

“杨益戒无计可施,只好埋怨宋朝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可能会葬送两国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