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庆柏的帝王术(2 / 2)

红楼天子 挽铖 2391 字 1个月前

瑞郡主便是袁庆树。

华夏自古以来会避讳皇帝的名字,不过大周对此事不是很讲究。

袁庆柏登基后便下旨,无论是袁庆松、袁庆树,还是“庆”字辈的宗族兄弟,都不需避讳改名,也传旨天下:“不可为联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庆。”

这种做法,有利于袁庆柏展现正面形象,收拢宗室人心和天下人心。

这也是帝王术。

此时,穿着一身王爷服饰的袁庆树步入了暖阁,看到暖阁里的办公家具,登时眼睛一亮,行完礼后便笑道:“三哥,你这套桌椅倒是蛮新奇的。”

袁庆柏道:“你若喜欢,朕便送你一套。”

袁庆树笑道:“臣弟可不和三哥客气了,谢三哥。”

袁庆柏让袁庆树坐下后,问道:“朕赐你的王府,住着还舒适吗?”

袁庆柏已将原十一皇子的府邸赐给了袁庆树,作为瑞郡王府。

袁庆树笑道:“自然舒适的,此事还得再谢三哥。”

袁庆柏问:“今日你来见朕是有何事?”

袁庆树笑道:“纵然无事,臣弟也想多见见三哥,一则臣弟素来敬重三哥,二则三哥如今当了圣上,臣弟多见见你,对臣弟也有好处不是?”

袁庆柏道:“你倒是坦诚。”

袁庆树道:“臣弟素来在三哥跟前都是这般坦诚的。嗯,其实今日臣弟来见三哥,确实有件事想和三哥说说。”

袁庆柏道:“说来听听。”

袁庆树难得在袁庆柏跟前尴尬起来,不过还是挤着笑脸道:“臣弟不敢瞒三哥,这些日子四哥几回求我,让我帮他向三哥求个情,求三哥让他娘活下去。”

此前袁庆松已自己向袁庆柏求过情,还向何太后求过情,没管用。

袁庆柏严肃起来:“伱觉得庆松他娘该不该赐死?”

袁庆树道:“该!她可是要谋害父皇,也要谋害三哥的。只是,臣弟虽最敬重三哥,可四哥好歹也是我的兄长,四哥几回求我,我瞧他怪可怜的,今日他又来求我,我才忍不住来和三哥说说的。”

袁庆柏冷哼了一声,心里却并不多反感,他知道这位五弟缺点不少,但素来真心敬重他,也素来重情重义。

袁庆树又是跟袁庆松一块儿长大的,他若不帮袁庆松求情,那才奇怪。

而袁庆松素来重视孝道,对她的生母杜氏尤其孝顺。

袁庆柏沉思了一会子后问道:“庆松也进宫了?”

袁庆树道:“在宫外候着,四哥说了,没三哥的允许,他不敢擅自进宫。”

袁庆柏道:“你将他带来。”

“是,臣弟这就去。”

说完袁庆树便屁颠屁颠离开了养心殿,没过多久便领着袁庆松一同来了。

袁庆松行起了大礼:“臣弟叩请圣安。”

袁庆柏没让他即刻起身,而是严肃问道:“你让庆树帮你求情了?”

袁庆松、袁庆树都有些紧张了。

袁庆松顿了顿便郑重其事道:“是有此事,圣上,臣弟知道我娘犯了大事,理当处死,只是,无论如何她毕竟是我娘,我素来重视孝道。”

“今日臣弟斗胆再次恳求圣上,纵然将我娘圈禁终老,也让她活下去。臣弟愿赴汤蹈火报效圣上。”

袁庆柏心中感叹,不愧是相当于前世章总的人物,聪明且有志气有胆气。

袁庆柏沉声道:“你娘所犯之事甚大,放在别人身上便会满门抄斩了,念及你我之间的兄弟情义,朕可以向太后求求情,只是将你娘终生圈禁,但你得如你所言,对朕竭力尽忠才好。”

袁庆松忙叩头谢恩:“臣弟谢圣上隆恩,必结草衔环对圣上尽忠。”

袁庆柏道:“且先别谢恩,太后同不同意,目下还不晓得。明日上午你再来觐见,设若太后同意了,明日朕让你探望你娘,便算是跟你娘告别了,从今往后你不许再探望。”

袁庆松心里苦闷,却也知道,袁庆柏能做到这样,已是格外开恩。

袁庆松、袁庆树一同告退。

袁庆柏之所以同意此事,有几个原因。

除了妻妾子女,他心里认可的亲人,便仅剩下何太后、袁庆松、袁庆树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了,而今日连袁庆树都帮袁庆松求情了。

承泰帝也在遗诏里说了,让他和庆松、庆树这两个兄弟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他善待两个兄弟,也对他这位天子有利。

袁庆松此前从未有过夺位的行为,杜贵妃的谋害,他事先确实不知情。

事到如今,哪怕袁庆松要夺位,也几乎不可能夺位。

而哪怕杜贵妃本是可以长寿之人,将她圈禁在冷宫,且不许袁庆松探望,她也不可能活很久了,估计几年就会死在冷宫。

事实上,如果不是杜贵妃谋害,袁庆柏也不会这么年轻就当上天子。

袁庆柏还可以好好利用袁庆松。

别以为袁庆松只会写诗盖章,他可是才能非凡。

眼下袁庆柏就有件极重要的大事要交给袁庆松去办。

那便是在全国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玉米!

土豆,又叫马铃薯、洋芋、山药蛋,明朝时就已传入华夏,很好生长,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也容易饱腹。

早在几十年前,景安帝在位时,福建松溪县就有劝农民大力种植土豆的公告,这也是华夏最早推广土豆的政府公告。

红薯,又叫番薯,来自遥远的美洲,也在明朝时就传入了华夏,且明朝时就已在东南沿海普及,

红薯也很好生长,不需要肥沃土壤,也不需要辛劳照料。

玉米同样是在明朝时传入华夏,同样很好生长,这玩意儿可以种植在大周国土上大量难以灌溉的山丘旱地。

大周目今正处在人口暴涨的时期,粮食问题甚为重要,不解决好粮食,就会有不计其数的人饿死,也会有不计其数的人作乱。

前世,在乾隆时期,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高产农作物大力推广开来,如果没有大力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那么乾隆帝可能会是第二个崇祯帝。

在全国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玉米,且要尽快取得高成效,这是一件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

袁庆柏决定将此事交给袁庆松,他相信凭袁庆松的身份和才能,必能办好此事,办好了此事,对袁庆柏对大周都有大利。

相对而言,杜贵妃的事儿就不算什么了。

这依然是帝王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