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鼎佳收购完成,光刻机的谋划(2 / 2)

当然,卷耳智能科技既然出手了,28肯定不会是终点。

组装这个级别的光刻机,那就是试试水,顺便锻炼一下团队。纪弘的最终目标肯定是。

纪弘不清楚的三大件和若干小件,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进展,但他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关门,放!

简单来说就是,哪个零部件还满足不了光刻机的需求,那就给哪个零部件的研究机构训练一个工业专门去发现问题去提升。

比如:高端镜头无法满足需求,是外观的精准度和精度不够?还是内部质量和光学指标不满足需求?

那就针对性的去改良和优化机械加工和光学加工工艺。

哪怕是不断的调整各种产线的参数,通过计算筛选出最优选择,都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其他各种零部件,其实大同小异。

交代完了陈继业,纪弘还联系了刘向东院士说明了一下情况。

刘向东院士也是很诧异:“你们决定自己做光刻机了?我了解了一下沪微的情况,他们对合作不热衷,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马上就能实现量产和交付,自己就能搞定。”

“不管什么原因吧,”纪弘也不纠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院士有没有兴趣到鼎佳来做个一个兼职?没什么要求,没事儿去看看就行。”

“这……”刘向东院士有些犹豫。

“我这几天一直在华东工厂,”纪弘说道:“我们利用灵犀重构了产线的光刻机系统并又花了生产工艺,将14工艺产线的良率提高到了97%!

“四重曝光5工艺,利用同样的技术预计也能够提升至65%以上。”

“你们重构了阿斯麦光刻机的整机控制系统?”

“嗯。”

“这……”得到了纪弘肯定回答的刘向东院士彻底惊了——这是什么概念?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清楚吗?

光刻机的硬件系统虽然复杂,但是一项项掰开来,其实还是能突破的。

不说28,就算是光刻机,大部分的技术,国内都已经实现了相关的突破。

之所以光刻机的研发一直不成功,主要就是零部件太多了,一台,大小零件几十万个。

这零部件一多,控制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哪怕是极小的误差,在这种放大效应下,也会变得非常棘手。

这也是光刻机整机控制系统被称为光刻机的灵魂和大脑的原因之一。

纪弘重构了光刻机的整机控制系统,比原厂控制的都要好!

刘向东其实知道,那边的产线工艺是梁松带队攻克的,纪弘能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意味着什么?

“行,我答应了。”刘向东院士稍微想了一想,便直接答应下来。院士有多个工作单位是很普遍的事情,自己有这个自由。

他心里突然有一种直觉,那就是卷耳肯定比沪微靠谱。

别看沪微嚷嚷着已经到了最后时刻,马上就能量产和交付,最后谁先搞定还真就不好说。

主要是卷耳智能的研发速度,那就不能用寻常的眼光去看待——成立才几个月啊,搞了多少事儿了这都?

他之所以答应纪弘,也是想看看,类思维既软件之后,在工业领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如果真的什么领域都能用,那这的价值就完全难以衡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