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慷慨的夏人(2 / 2)

“百里加急,府州急报。”

一零七.一七二.一零一.一一九

刘陵派人把他在西夏贺兰山勒石记功的事汇报了过去,从童贯到刘延庆都有官面上的书信和公文“表彰”,而且据说正在千里加急往京城传递。

唐朝安西军高仙芝可以做到“步兵皆有私马相随”,超过一般唐军一伙(十人)六匹驮马的规格,但绝对不会给手下骑兵配备两匹以上的战马。

西夏有的是产马地,又连同西域,本身军中或许缺甲胄军械,但上等的战马绝对不缺。

战马和军马不是同一种用马,后者更多的的还是驮马,刘陵从西夏一趟回来,军中马匹牲口极多,给军队中的骑兵配备一人双马,确保骑兵皆有一匹战马,已经是极高的配置。

“辽人文弱腐朽,金人勇猛。”

“报!”

但现在辽帝离开了阴山、夹山一带,那儿的契丹、奚人部族也慢慢表达出了归顺的态度;而这时候若是夏主李乾顺死了,或者是夏军死伤惨重甚至是大败,这盟约也就没必要完全遵守了。

刘陵点点头,那名幕僚立刻离开。他坐在主位上,再度跟众人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先把这支三万人的夏军吃下来。

至于说北宋,全国境内,挂着骑兵名头的军队统计起来约有二十二万人出头,这个数目是较为稳定的。到仁宗年间,某次统计军马数量为十万匹,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正军的骑兵两个人轮不到一匹马。

刘韐恭恭敬敬地问。

“宋国的援军呢?”

一个将领回答道:“金军主帅完颜杲,前军都统完颜娄室,全军兵力超过三万,应该正驻守在大同府境内。”

为什么金人这次如此大方?

因为先前辽帝带着辽国残余军队盘踞在那儿,金人是为了挑拨辽夏之间的关系。

先前金国使臣王阿海与夏主李乾顺约定,将故辽阴山南面千里之地交割给夏国。

“大帅,我军该怎么办?”

宁州、朔州境内,辽帝和夏将李良辅在大规模厮杀鏖战,金军进攻的欲望极弱,明摆着是要等他们打完捡人头。

“金军的主帅是谁?”

听到这两个名字和兵力,刘陵沉默了一会儿。

大同府,差不多就是云中府的所在。类似于燕山府之于燕地。

还要跟他们说,若是不降,他们国家‘平叛’的兵马已经出发,到时候他们不仅得死,还会被他们的朝廷宣布为叛逆。”

辽军和夏军的兵力都还很庞大,更不用说还有金人在旁边虎视眈眈等着捡人头。

或者说,那是夏主的心腹军队,他们军中是绝对不缺战马的,因为就连金人都会从西夏那边购置战马,足可见其数量。

历代中原王朝的骑兵配置,正常都是一人一骑,最好的一般就是以唐朝为准,一人两马,而唐边境将领,诸如安禄山等人,是可以超额配置骑兵的,但也最多就是一匹战马两匹军马的配置,骑兵身着重甲。

至于说宋,都统制刘延庆和童贯等人秉承着不做事就不犯错的理念,在边境屯兵,大宋军队,匹马不出。

中午的时候,几名镇远军将领和幕僚来到帅帐,刘陵点出韩世忠,让他说说接下来该如何出兵。

“念。”

“一兵未至,匹马不出。还有.”那名幕僚沉声道:“府州知州遣使者求援。”

前面有兵马堵着,那就绕道呗。

到时候,夏国又能开疆二百里。

西夏一行,让他身心都彻底为之折服,心里也隐隐有了一点其他的念头。

刘陵进入兴庆府时,从那边找到了明确的出兵簿册记录,夏国的擒生军和鹞子军应该都在夏主军中,那可是大量的骑兵和重骑兵,是夏国真正的精锐所在。

对手辽国、金国、西夏的骑兵,才能做到一人多马的配置,辽国正军骑兵的标准是一人三马,金国是一兵两马。

至于说后世元朝清朝,一个是集全国之力,清朝是征伐过草原准葛尔,获得了大量马匹,但也只有最巅峰的时候才会做到一人五六匹马,而且这样配置的骑兵反而不会配备重甲,与历代中原王朝的传统骑兵用法不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