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第105章 有人勾结小鬼子!(2 / 2)

收拾孔家,还用调燕京的边军?

朱楷摇摇头:“不用吴祯,我带来的兵马,足够了。”

别的不说,就说张濠率领的一千二百人的亲兵营,所装备的全是朱楷从超级远洋货轮上拿出来的未来武器。

47大军有没有?

朱楷都有足够的信心,凭这一千二百人,扫平整个孔家。

胡惟庸看到朱楷这么自信,心中油然而生出无数感慨:“殿下就是殿下,任何敌人在您面前,就像蝼蚁一般,谁选择站在殿下您的对立面,那是谁这辈子最大的不幸。”

“殿下,您实力这么强,就算当年的陛下也不如您,而且殿下您高瞻远瞩,一眼便看到大明的百年之后,这般眼光,哪怕是陛下和太子殿下,也不如您啊。”

可惜,朱楷不愿意造反。

胡惟庸心中非常失落,朱楷明明有这么强的实力,他为什么不选择造反呢?

造反多好啊!

他胡惟庸也想做天下第一的臣子!

朱楷骂了一句:“滚蛋!”

老子疯了才去做皇帝。

胡惟庸这狗东西,不会是老爹和大哥派到我身边的卧底吧?故意让我造反是不是?

胡惟庸先是贴心的安慰朱楷好好休息,然后才告辞离开。

朱楷在胡惟庸离开后,也躺在床上准备休息。

“孔家,他们代表不了儒!”

……

朱楷来了齐鲁,胡惟庸第一时间和朱楷汇合,这种公开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孔家耳朵里。

鲁县,在春秋战国时鲁国国都,两千余年过去,孔姓一族在此地深深扎根,上至县令,下到百姓,十之五六全都姓孔。

如今的孔家家主,还是那个首鼠两端、意图双边得利的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孔克坚。

朱元璋建立大明时,出于对孔家的尊敬,用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为最高礼节。)在国学祭祀孔子,同时派遣使臣到鲁县致祭。

当初,朱元璋对孔家不可谓不尊重,因“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的缘故,主动向孔家示好。而在齐鲁的大将军徐达也亲自赶赴鲁县,劝说衍圣公去见驾。但是由于此时元顺帝依然还在燕京(大都),元朝班子完整,在关中、河南等地还有大量军队,因此衍圣公孔克坚虽然主动向北伐明军纳款,但心中并不想和朱元璋有过多的牵扯,万一元军又胜了呢?

于是面对徐达的邀请,孔克坚称病不出,只是让儿子孔希学去和徐达见面。

徐达当然明白孔克坚的花花肠子,于是他把孔希学送往南京见驾,让孔家人领教一下大明皇帝的威严。

然后,孔希学还没到应天府,徐达就把元顺帝赶出元大都,孔克坚这才知道害怕,赶紧收拾行囊前往应天府。

可惜,一切都晚了。

朱元璋在心中是对孔家下了必杀令的,如果不是因为孔氏一族在天下的影响力太大,朱元璋早就把孔家收拾了。

现在的孔氏一族,在孔克坚的带领下,又开始站队了。

他们选择的人,是朱标。

古代立嫡立长,朱标是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孔克坚选择站队朱标倒也没错,但他选择无视朱楷,这就非常不对了。

朱楷来到齐鲁之地,你们孔家派个人过去也好,但他们一个人都没有去,直接选择无视朱楷。

孔克坚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有什么问题,而且他是衍圣公孔子的第五十五世孙,背后所依仗的是天下读书人,就算得罪了朱楷,他又能拿自己怎么样?

就像当初,孔克坚对朱元璋阳奉阴违一样,朱元璋不一样不敢对自己动手吗?

所以,不要太把得罪朱楷的事放心上,老朱家不会和衍圣公一门处于敌对状态。

相反,孔克坚还对他儿子孔希学说道:“我们不仅不去见朱楷,还要把他无视,我们要用自己的态度,向天下读书人做一个表率:立嫡立长,自古有之!我们要遵循礼法!”

孔希学认同孔克坚的观点,但他却对孔克坚的态度持怀疑态度:“父亲,我听闻二皇子是一个睚眦必报,并且无法无天的人,仗着有陛下的宠爱,在应天府为非作歹,听闻陛下有意立其为太子,成为他的继任者。”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孔克坚毫不迟疑的对孔希学的怀疑进行否定,“如果朱元璋坚持让朱楷成为皇帝,天下又将大乱,朱元璋是一个很会权衡的人,是朱家二世而亡,还是让国祚绵延百年,他必然会做更好的取舍,否则他就会成为笑话。”

朱楷的名声已经烂透了,他要是成为皇帝,那么从他登基的那一刻开始,就会和阳光、胡亥一样臭。

朱楷当皇帝?

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孔希学还是不无担心的说道:“父亲,如果朱楷不管不顾的报复起来,我们恐怕会遭逢大难,况且胡惟庸来齐鲁,一直呆在莱州,和吴祯一起征讨倭寇,我们……”

“住口!”

没等孔希学说完,孔克坚立刻打断他要说的话,怒喝道:“和你没关系,和我们孔家一点关系都没有,明不明白?”

“是。”

孔希学立刻闭嘴。

就算有孔家子孙和倭寇勾结在一块,那又怎么样?只要他孔克坚不承认,朱元璋就算抓到证据又能如何?

只要打死不承认,他们孔家就没事。

孔希学觉得孔克坚想问题想的有点太过简单,他们对朱楷的了解,仅限于在应天府的风评。

如此做出决断,是不是太过莽撞了啊?

孔希学觉得,很有可能有问题,但具体哪里有问题,孔希学说不上来。

总觉得朱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付。

……

朱楷现在可不会搭理孔家,他带着兵马,和胡惟庸一路向东,穿过莱州府,到了登州府地界。

朱楷还在应天府的时候,给胡惟庸写信把他臭骂一顿,然后胡惟庸就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拉着吴祯一起把倭寇赶出莱州府。

正如胡惟庸说的那样,现在的莱州府,除了挂在城头上的,再没有任何倭寇出现在城池中。

胡惟庸也害怕会让朱楷不开心,所以在莱州消灭大规模的倭寇团伙后,胡惟庸发动百姓,但凡发现倭寇并举报者,一个倭寇赏银二两,杀死一个倭寇赏银十两。

抓倭寇有赏银,这个命令一出现,侥幸逃脱的倭寇立刻陷入到百姓的汪洋大海中,一个个的倭寇被抓出来,剩余的倭寇见势不妙,立刻逃往登州,胡惟庸又对他们穷追不舍,他们也只能被迫继续向东逃窜,甚至逃到外面的小岛上。

吴祯现在就在海岸线上,依靠抓住的倭寇俘虏,获得倭寇藏匿在岛屿的位置,然后搜集船只,准备出海捣毁倭寇的老巢。

此时的吴祯,正在准备出海作战,为迎接朱楷做好充分准备。

开什么玩笑,谁不知道朱楷是个好战分子,他只要来,必定会出战,如果阻拦他,说不定会闹出什么幺蛾子,还不如想办法,让朱楷出战的同时,能够保证朱楷的安全。

当朱楷出现在海边的时候,看着海浪翻滚,前面都是一望无际的蓝色,朱楷身上的毛孔也跟着打开,他整个人都显得特别兴奋。

穿越之前,朱楷就是船员,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飘在海上,他看到海,就像回到家一样,浑身上下都透着兴奋和舒爽。

不要太舒服!

旁边的胡惟庸看到朱楷这副模样,还以为朱楷被眼前大海的广阔给惊呆。

就像自己当初看到一望无际的海面一样。

震惊,正常。

胡惟庸帮着朱楷解释道:“殿下,这大海广袤,我当初刚见到时,也大吃一惊呢,这可比黄河和长江宽的多,也不知道这里和倭岛距离有多远。”

一副帮朱楷解释的样子,可朱楷像他理解的那样不了解大海?

开什么玩笑!

“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大海!而且这只是海的边而已。”

朱楷撇了撇嘴,和真正的大海比起来,胡惟庸站在岸边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小水洼而已。

朱楷对吴祯和胡惟庸说道:“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个球,所有人、事、物都被一种叫万有引力的力量牵扯在地上,不要认为我说的匪夷所思,你们可以试试,让船远航,你们最后看到的肯定是桅杆,如果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平的,那么这艘船会一直到看不见为止。”

如果不是碍于朱楷的身份,胡惟庸和吴祯肯定认为朱楷在胡扯。

朱楷也清楚,现在给他们讲地球是圆的,无异于对牛弹琴,可现在话说出来,就算不相信,也会有点分量。

更何况朱楷身边还有胡惟庸这个狗腿子,他听到朱楷说的话以后,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这些话是假的,而是‘有时间我要去验证一下,证明朱楷说的是真的。’

朱楷没有再继续对两人科普地理和物理知识,而是对吴祯询问道:“老吴,出海的船只准备的如何?”

“已经准备妥当。”

吴祯说话的时候显得非常没有底气,他的确是准备妥当了,但那也只是针对将士们说的,如果是朱楷要去船上跟着将士一起行动,那必然是没有准备好的。

既然朱楷来了,那朱楷是否出行的问题,肯定是躲不过去的,吴祯索性直接询问朱楷:“楷哥儿,你也要跟随将士坐船去清剿倭寇老巢吗?”

“怎么?不行吗?”

朱楷看向吴祯,“还是觉得我是累赘?”

吴祯没有回答朱楷的问题,只是对朱楷解释道:“楷哥儿,出海作战风险很大,而且前往的将士需要精通水性,殿下您是否……”

“精通水性?”

朱楷笑了,他没想到自己竟然在玩水这方面被人鄙夷。

天气已经炎热,水下也不会太凉,朱楷二话不说,脱掉身上的衣服,找了个合适的位置,一个猛子扎到水里。

“老吴,把你们军中精通水性的人喊过来,我和他们比比!”

“……”

吴祯二话没说。

赶紧把身边精通水性的将士都赶下海。

倒不是真想和朱楷比试,主要是担心朱楷跳到水里,万一浮不上来,那不就麻烦了吗?

再说了,朱楷那体格,没有十来个人根本拉不上来,还是多派些人下去保险一些。

胡惟庸站在岸边,看着紧张的胡惟庸,反而非常平静:“靖海侯,不要怀疑二皇子的实力,我追随他这么久,从来没见殿下说过大话。”

吴祯直接反问:“我们站在一个球上,你也相信?”

“相信!”

胡惟庸回答的干净利落脆,“而且,现在这里是二皇子做主,靖海侯还是听命行事比较好。”

如果你不听,《逆臣录》的小册子里,必然有你靖海侯的一席之地。

吴祯从来没被人这么威胁过,脸上当即露出一抹怒意,看向胡惟庸的眼中也带着杀意,可胡惟庸丝毫不惧的与其对视,然后很淡定的对他说道:“靖海侯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自然可以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但你也别忘了,我才是齐鲁布政使司。”

不听命令,按律当斩。

吴祯没由来的感到一股冷意,想到应天府盛传,胡惟庸是朱楷的狗腿子,而且胡惟庸来到齐鲁后的表现,吴祯觉得这个小人不像是在威胁,而是在陈述事实。

默不作声的把头收回,看着海里游的畅快的朱楷,吴祯淡淡的说道:“看楷哥儿的水性,登船作战自然是一员骁将!”

不肯低头,却用认同朱楷的方式表示赞同,胡惟庸脸上这才露出笑容:“我说过,二皇子殿下无所不能!”

朱楷能登船作战,不代表跟着他的张濠、张州的兵马也能一起前行,挑出来五百亲卫,朱楷把武器从超级远洋货轮上取出来,把这五百亲卫武装起来,汇合吴祯带着的三千兵马,一行人在俘虏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杀向大海。

胡惟庸不通水性,但他在得知朱楷也会来齐鲁后,死命的练,虽然不像是浪里白条,但在船上如履平地的行走,倒是没什么问题。

给朱楷带着的兵马指路的俘虏,也非常有意思。

他姓鲁。

是鲁县孔家不知道出多少服的一个孔姓人(一般情况下,出五服已经是外人,可孔家是大树,所有人都没傻到抛开这个大树出去单飞的)。

根据这位鲁仁贾的供述,他那一个支脉的当家人,依靠孔家这株大树,在齐鲁做了一点买卖,但他们这个支脉太小,一直无法更进一步,所以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果断选择铤而走险,和几个流窜的倭寇和海盗团伙合作,抢掠更多利益。

朱楷听到后,忍不住攥紧拳头。

这妥妥的汉奸行为!

朱楷记得,以前在船上看小说的时候,就有提到过,大明中后期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时候,倭人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寇,一些人为了谋取暴利,佯装成海盗的寇。

没想到,儒生奉为圭臬的孔家,竟然也在干这种断子绝孙的买卖。

吴祯对孔家做这种事情,也感到异常愤怒,再加上之前孔克坚小觑朱元璋,小觑大明的事情在,更让吴祯对孔家再无一丝好感。

收拾了这群侏儒倭寇,立刻去收拾孔家!

孔家做了如此丧尽天良的事,他倒要看看,谁敢再袒护孔家!

……

海外,在神州大地,是非常神秘的地方。

蓬莱仙岛、出海寻仙……各种神话故事的加持下,再加上蒙元派遣大军,东渡灭倭岛反而全军覆没的先例在,大明的几乎所有人都对海洋有一种莫名的敬畏。

可是,这里只是近海,还有深海!

朱楷站在甲板上,目光晶亮的看着远方,未来大明的征途,是在星辰大海,想到如今的欧洲,已经有了复兴的迹象,他们通过一场场的战斗刺激着自己的征服野心。

世界这么大,大明怎么可能不掺和一脚?

那么征服世界的第一步,就从征服倭岛开始吧。

在神州大地外,有不少的岛屿,这些大明掌握的并不是很多,但有旁边鲁仁贾做向导,对于岛屿上的倭寇有了更多了解。

而这一次,朱楷带兵出征,去的就是最大的一伙倭寇聚集地,这也是朱楷的意思,不要去想那些小鱼小虾,要打就打最大的,用以威慑其他小股倭寇,要么投降,要么等待被杀。

无极岛,这座岛屿上,有一伙三千人左右的倭寇,根据鲁仁贾的情报,这三千人中,有两千多人是他家的人,以家族的家丁做中坚力量,从齐鲁拉拢一批隐藏在民间的山匪,其他的七佰就是小鬼子,鲁仁贾还说,这七百人的倭寇并不团结,里面好像分了好几个派系,如果不是有他的家族在上面镇着,这批小鬼子自己就打起来了。

为此,鲁仁贾也非常疑惑,区区七百人而已,如果在齐鲁,随便找几个相邻的村子人就够了,哪里有什么矛盾啊。

胡惟庸和吴祯甚至开始分析,那七百小鬼子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为的是掩人耳目。

朱楷根本不屑于这些分析,什么狗屁装的,他们就是真有矛盾,七百人在倭岛本土,也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势力了,而且倭国的战国时代,现在还没有到,这七百人大概看到赚了这么多钱,想回国争霸去。

什么狗屁战国时代,就是一群村里的人在打架。

三千兵马,坐了五十条船,浩浩荡荡的漂在海面上,根本没有遮掩物,就这么大刺刺的出现在无极岛的视线中。

在岛上的倭寇是有岗哨的,他们看到这些船上挂着的‘明’字旗,还有朱字大旗,整个人都在颤抖,他们可是见识过大明战斗力的,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没犹豫,赶紧去给岛上的首领汇报敌情。

岛上的首领听到大明派遣水师来直奔无极岛的消息,而且一来就是五十条船,直接包围了整座岛屿,也都进入了麻爪的状态。

他们也不想麻爪,但形势比人强。

大明,依旧是他们无法抵抗的庞然大物,他们也没想到大明要剿灭倭寇的心这么狠,从莱州一直追到岛上,如果再继续逃,就得游泳游回去了。

可岛屿上还有他们劫掠三年得到的金银财宝,以及粮秣武器、铠甲,如果这么一逃,什么都不会得到。

“八嘎,我就说我们要离开吧,你们非是不听!现在好了,我们什么都得不到!”

其中一个小鬼子站起来,惶恐又愤怒:“早就说大明不是元朝,那些蛮子我们能打得过,这大明可是把元朝给推翻的,大明军士的战斗力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岂能是对手?而且这第一次来就来了五十条船,我们再岛屿周围设的那些障碍,能拦得住他们?”

一席话,把其他人说的都抬不起头。

是啊,他们在无极岛周围设置的陷阱和障碍,是针对周边岛屿倭寇的,那些障碍也就能拦住小舢板,像大明来的楼船,他们根本拦不住,只要一直向前,那些障碍就会摧枯拉朽的全部消失。

怎么办?

后路全断,小鬼子面对这种绝境,也索性豁出去了:“如今,只能拼死一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