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歼7,超进化!(二合一)(2 / 2)

“除了我们611所和132厂之外,还有参与项目的其它兄弟单位,尤其从筑城那边几个厂所过来的同志们,都是特地赶过来的。”

“我也很想见见筑城的同志们,他们很不容易。”

常浩南微微点了点头:

“不过我还是想先去一趟住处,把随身带的行李收拾好。”

如果仅仅从地图上看的话,那么筑城似乎并不比蓉城偏僻多少,但由于历史、地形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导致前者的经济水平要差上不少,同为三线建设产物的648所和贵飞(130云马厂和162双阳厂合并而来)相比兄弟单位来说,发展自然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目前只能靠着歼教7这一个型号维持着生产线和研发能力不至于断掉。

因此在当初卢育英提出那个面向出口的歼7改进型计划时,筑城方面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加入。

考虑到132厂未来的大部分产能恐怕都会放在生产歼10上面,贵飞厂很有机会获得后续歼7新改型的生产任务,而648所也可以借着这个项目锻炼一下团队。

在这个军工行业最艰难的时刻,只有想办法活下来,才有可能坚持到看见曙光的那天。

“没问题,我这就带伱去,条件绝对不比601那边差。”

卢育英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然后示意司机朝着旁边的一条小路开去。

……

晚宴就在611的招待所里面举办。

规模不大,至少比不上那次霹雳11成功试射之后。

毕竟那次属于庆功性质。

毫不意外地,在宴会开始之后没多长时间,卢育英把常浩南介绍给所有人认识之后,现场的话题就逐渐转向了飞机设计上。

“常同志,我们昨天已经看到刚刚从盛京运过来的涡喷14b发动机了,你能和我们讲一下在进气道匹配上,它和老型号有什么区别么?”

开口的是一名来自黎阳厂的工程师。

之前在624所做高空台测试的时候,他还和常浩南有过一面之缘。

作为歼7研发的参与者和出资人之一,黎阳方面最初自然是希望能将自家的涡喷13发动机作为动力。

但是亲眼见识过涡喷14地面测试之后,他们立即意识到,那是一种能让飞机性能实现飞跃的新型号。

但认清现实归认清现实,不甘心多少还是有一点的。

“主要还是在跨音速范围内,进气道的溢流阻力上面。”

常浩南放下手中的杯子,向对方解释道: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综合性能,最终定型的涡喷14发动机增压比达到了18.6,基本已经处在小于15的典型涡喷和大于20的典型涡扇发动机之间。”

“由于涡喷14最初确定的主要装机对象是高空高速取向的歼8,所以又用提高涡轮前温度和重新设计加力燃烧室的方式提高了喷流速度,以维持其两倍音速以上工况的性能,代价是在使用了大量新材料的情况下,寿命相比老型号几乎没有提高。”

“但歼7飞机的设计最高时速也只有大概2.1马赫左右,设想作战状态下,速度大多处在亚音速到跨音速区间,过高的喷流速度对于我们这个型号来说毫无意义,因此我特地要求606所在设计涡喷14b的时候,降低了涡轮前温度和喷流速度,换取更长的寿命、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油耗。”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来的进气道是我根据涡喷13发动机的流量特性进行设计的,它对于涡喷14b来说太大了,进气道唇口捕获的空气流量甚至大于发动机所需的流量和放气量之和,唇口的正激波就会被推出来,使进气道长时间处在亚临界状态下工作,产生很大的溢流阻力。”

“不知道我有没有讲明白?”

他的解释言简意赅,三两句话就说明白了歼7下一步需要优化的部分。

实际上,这项工作611所也不是不能单独完成,但就需要一点点摸索合适的进发匹配甜点,远不如同时了解飞机和发动机进气特性的常浩南效率高。

毕竟还要赶首飞节点呢。

刚刚提问的那名工程师本来也不是想难为常浩南,所以也干脆地点点头,然后举起杯子向常浩南示意了一下。

“这样的话,常同志……”

另外一名611所的年轻工程师开口了。

“叫我常工就可以了。”

在大概同辈的人之间,常浩南还是更习惯于这个称呼。

“好吧,那常工,既然旧进气道和发动机无法匹配的关键在于进气流量太大,是不是可以直接设计几个放气孔,提高进气道的放气量?”

“不,当然不行。”

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常浩南郑重地摇了摇头,然后四下寻摸了一圈,发现在现场的角落里有一块黑板,便径直走过去,直接拿起粉笔在上面画了一个抽象派进气道示意图。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他想起前世关于下颌进气道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地方遭到了不小的挫折。

“在亚音速状态下,你刚刚说的方式没有问题,但在跨音速区间内,进气道波系的正激波位于进气道唇口之外,自由流管边界与楔板表面之间,根本到不了放气孔的位置。”

“如果是歼8那样的可调进气道问题还不大,但歼7的进气道形状固定,没有办法根据不同航速进行调整,必须对整个进气结构设计进行优化。”

常浩南放下粉笔回过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众人或是低头沉思或是恍然大悟的神情。

宴会开到这里,竟然已经有了点技术研讨会的架势。

为了让气氛变得不那么糟糕,常浩南又换上了轻松一些的表情和语气:

“而且,你们不觉得之前的那个设计有点太丑了么?就像是……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一样。”

“在换用新的设计方案之后,虽然总体样子还是这样,但是……至少嘴巴没有现在这么大了,要协调很多。”

这个形容让现场的氛围顿时活跃了不少,有人听到之后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

实际上下颌进气道设计在美观性上确实会差一些,但像是歼7还有美军的8和7这些都还好。

真正突破美学下限是目前还尚未问世的x32战斗机,也就是波音公司为了竞标项目而推出的技术验证机。

蛤蟆嘴也是用来形容这个型号的。

x32最终败给洛马的x35,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三个军种的飞行员都表示他们不愿意驾驶一架如此丑出天际的飞机升空,太影响士气。

卢育英此时也非常恰到好处地举起了酒杯:

“那就祝愿我们的新型号,能在常浩南同志的帮助下,进化成功!”

“进化成功!”

在场所有人跟着一起应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