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国产斯贝,有救了!(2 / 2)

经过抛光和未经抛光的两个工件很快被从中间一分为二。

一个比较年轻的工程师用因为兴奋而有些颤抖的声音说道:

“那一坨黑乎乎的东西,就是他们搞出来的核心技术?”

这个厂不是烧锅炉的,而是造锅炉的,全国大部分发电用的燃煤锅炉和不少蒸汽轮机配套的动力锅炉都出自这里。

410厂本身并没有对气膜孔内壁进行金相检测的能力,所以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磨粒流加工的能力,钟世宏和常浩南最终决定让一根加工难度同样很高的变口径弯管来获取这台设备的“一血”。

滑油管的内径足够直接塞探头进去做表面粗糙度检测,但要论直观,那肯定是直接切开效果更好。

而作为整个计划的当头炮,这台磨粒流加工设备自然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

没有任何一个在场的人觉得枯燥乏味。

就一个如此复杂的工件抛光工序来说,持续几个小时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

经过航空煤油冲洗过后的工件从外表上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说是“国产化”,其实这个时候斯贝的国产化率不过70%而已,大量核心零部件用的都还是十几年前进口的库存。

“上切割机!”

一根涡喷14上面的滑油弯管被夹具紧紧固定了起来——

“r值=0.367!”

刚刚还在讨论的围观人群也重归寂静。

“是,我昨天晚上听报告,他们说是能把不规则型面的抛光效率提高5倍以上,而且还可以处理深内孔、变口径管这些老大难的工件。”

就在这个最关键的节骨眼上,科工委主持开展精工计划的消息传来,冰城锅炉厂几乎是赶着最后关门前的最后一刻上了车,对于410厂这边的情况了解也就比较少。

“这还不到一个小时……时间是不是有点不够啊?”

但随着歼轰7上面的原装斯贝发动机逐渐到寿,前者头上的压力也是每日俱增。

“五倍效率的话,倒也差不多的样子……”

磨削工艺看上去似乎不太起眼,但其实是精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真能这么快?”

“抛光后工件内壁,平均粗糙度……”

旁边等待许久的工人马上开始把准备好的新磨料填进去。

旁边另一位陕柴重工408厂的工程师就要游刃有余地多。

随后的一天中,清单上面的原料陆续被采购并运到了410厂,经过乳化、搅拌、调和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形成铅灰色的膏状半固体,随后被灌入了早已准备好的磨料缸之中。

启动按钮被按下,压缩机随之发出嗡嗡的响声。

刚开始似乎并没有出现什么变化,但十来分钟之后,牙膏状的废弃磨料开始从夹具周围预设的排泄孔中被挤出来。

他们的情况和冰城锅炉厂差不多,最近在负责对公司柴油机的许可证生产工作,但至关重要的国产化率指标却卡在了一个门槛上迟迟无法取得进一步突破,所以在得知这个精工计划的第一时间就要求参与,并且还提供了一大笔项目经费。

操作工人并没有受到这些讨论的打扰:

常浩南亲自上阵,读出了屏幕上显示的第一个检测结果。

并且上级部门考虑到这个计划未来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直接给拔高到了由科工委牵头的国家级项目。

操作工人开始进行设备开机之前的最后一次技术检查。

准确来说应该是半根,因为前面还切下来了一部分,等一会用来和加工之后的情况进行对照。

“我去,5倍……不能是放卫星吧?”

斯贝202发动机虽然70年代中期就完成了引进和组装,但因为中间的各种原因,导致真正的国产化工作历经多番波折,直到1995年才通过验收。

“应该能突破一大步!”

被称为张工的中年人说着朝身前的空气挥出一拳:

“求410厂办事,总比求英国人办事要好。”

“我亲自去找钟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