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拯救华夏的机械制造业(2 / 2)

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基本算是默认了这个说法。

“之前沈老和我说起你的情况那时候,我还觉得伱虽然头衔多,但毕竟太年轻,恐怕很难挑起这个担子,现在看来,是我看走眼了……”

常浩南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我虽然还算有点本事,但在这件事情上,确实不是看的长远,因为当年运10的资料也是这么‘遗失’了关键部分,所以有经验……”

他在遗失两个字上特地加了重音。

实际上,一直到21世纪头十年,广泛流传在外的说法都是麦道公司在和沪飞签署82总装项目时,要求沪飞对运10的产线进行完全改造,并销毁全部相关资料。

其实想也知道不可能。

拆了产线完全改造这个事是真的,但麦道在合同里根本没提过运10资料的事情。

都是在后来一些年间,逐渐流落出去的。

当然宣称的理由肯定是保管不善遗失。

由于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十几年间极度频繁的机构调整变动,损失一些资料属于连追责都很难进行的事情。

颜永年用看难兄难弟的眼神瞄了一眼常浩南:

“总之,那次之后,我就借着科研之类的名义,把能转移的部分都转移到青华大学保存起来了,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带着课题组加入这个项目,哪怕打下手都行。”

“重型模锻压机,是沈老,还有曹春晓我们几个人心里头一直都放不下的东西,现在沈老年纪大了,老曹人在洪都,也就我还能帮他们实现这个念想了……”

后者当然不可能放弃这么一个重要的生力军,而且他也不是机械工业部一系出身,无需过于顾虑拉帮结派的问题,因此直接顺势回答道:

“放心,只要这个模锻压机项目能重新启动,您和您的课题组绝对会在里面担任重要角色。”

常浩南后面光是要深度参与的大项目就有十号工程、涡扇10发动机和重型模锻压机,无论是出于培养技术力量的角度,还是出于他自己分身乏术的角度,都不可能完全一肩挑。

“还是要先立项啊……”

颜永年说着放下手中的杯子,显然对于过去的事情还难以释怀,

“很多时候,来自内部的阻力,比技术上面临的困难还要大……好在你们科工委的情况应该要好上不少。”

作为科工委系统出身的一员,常浩南面对这样的评价自然不好直接回应,只能不置可否地回答道:

“以后这种涉及大型装备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也不可能一直缩在科工委系统下面,有些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该面对的问题总归还是要面对……”

“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我考虑还是要把机械工业部的一些力量纳入到项目里面来。”

目前常浩南接触过的所有人,对于科工委的信心都是比较足的。

主要是国防科工委的前身是周公、聂帅、贺帅几位老同志牵头搞出来的,属实根正苗红,值得信赖。

但无论如何,科工委毕竟挂着军字头,尤其在军队一律不得经商之后,很多事情都不方便直接出面,没办法包打一切。

还是需要一个地方性质的机构。

然而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受到在90年代末愈发甚嚣尘上的“传统产业夕阳论”以及“国退民进”思潮影响,就在明年,也就是1998年,机械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将被直接裁撤,最终分别演变为机械工业联合会和钢铁工业协会。

不要小看最后面几个字的变化。

后两者只是没有任何行政能力的民间行会组织而已。

这个过程中造成的资产流失还在其次,更大的麻烦在于经营多年的机械工业研发体系和产业情报体系瓦解,整个实体制造业失去了统筹一盘棋的能力,只能进入各自为战的被动状态。

一直到2008年,从金融危机的猛然惊醒的华夏才再次建立了工业与信息化部。

虽然名字里面带着“工业”,但由于机械和冶金相关部门已经消失长达10年,因此工信部实际上只能以信息产业部为班底筹建,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协调制造业发展的足够能力。

可以说这次战略误判,是对华夏制造业发展打击最严重的一波。

当然,这个弯路不只有华夏自己走了。

全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走了,而且走的比华夏更彻底。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弯路,能不走还是不走的好。

因此,常浩南还有始终没有明说,但却想要完成的另一件事——

拯救马上就要被解散的机械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

兄弟们参加那个薅羊毛活动的时候记得带上图……不要就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