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南海上空的鹰(2 / 2)

这是一个常用于电离层散射通信的波段。

尽管不是什么善缘。

在之前的对抗训练中,面对蓝军歼7和歼8的组合,一对二都能不落下风。

耳机中传来塔台中的指示声。

随着机体微微一震,战斗机开始了迅捷的加速。

王炜左手缓缓将节流阀推动到底,接着松开刹车。

作为疑兵的一架运8首先启动发动机滑向跑道。

“把通话频道设置到55.7兆赫。”

“允许起飞,并预祝你们凯旋。”

按照作战设想,没有自卫能力的它并不会直接飞入任务空域,而是在海鹞飞机的作战半径边缘徘徊,吸引敌舰载航空兵的注意力,并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那部从英国进口的搜水2000雷达为友军指示目标。

因此总共6架飞机在接近对方的海浪97舰队时会拆成两个部分。

“要是确实如此的话,那设计师可真是个天才,用这么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老型号上面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由于在青唐省的训练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水平,因此他最终被选为挂着侦察吊舱进行拍照任务的人选。

12具发动机同时发出咆哮声,并一架接着一架驶上了滑行道。

上尉回头看了一眼,确定僚机赵毅也已经跟着自己起飞。

六架准备已久的飞机几乎同时启动了发动机。

12号机座舱里面的王炜语气沉着,同时把电台频率调整到了塔台需要的位置。

华夏海军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部署一套数据链系统,所以驱护舰队和航空兵之间还是无法直接通话,但得益于一具以“气象研究”名义放到高空的通讯中继飞艇,塔台可以充当二者之间的沟通媒介。

为此,刚刚从重伤中痊愈归队的海军航空兵部副参谋长康世俊专门登上这架飞机坐镇。

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已经换装这架新飞机有大概4个月的时间,但王炜每次起飞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

这是王炜自从加入筑堤行动任务组之后就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仅仅是1840年的那一次。

不过这本来也是他们训练成果的一部分。

现在,又过了四十多年,他非常愿意再次给不长记性的英国人一个教训。

而另外两架歼8,加上最开始那架战术编号为22的歼轰电7则会在距离目标50-60公里的位置下降到超低空,执行本次任务中最重要,也是风险最大的任务——飞越对方舰队上方并拍下英国人的反应。

推力更加充沛的发动机当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粤江,收到前方舰队发来的消息,他们在北纬9度08分、东经112度12分位置与一艘r军舰接触,判定为22型护卫舰,并且雷达捕捉到了4架固定翼飞机起飞后爬升的目标信号。”

……

唐一平带领的三架飞机首先起飞,然后才轮到王炜带领的另外三架。

与最早的计划相比,最大的改变在于,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72厂和电子14所发挥出了惊人的效率,将第二架完成改造和测试的歼轰电7提前交付部队,给了攻击编队更加灵活的操作空间。

当然,指挥也是模拟的,真正的命令将始终由陵水机场的塔台发出。

短短几百米后,他便感觉到了飞机强烈的抬头倾向,于是顺势拉起飞机。

“粤江收到。”

王炜把注意力重新放回正前方,一边收起起落架一边这样想道。

康仕俊副参谋长是1996年8月在一次飞行训练中遇到事故,跳伞时受伤的。

这个名字书友们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当时驾驶的歼教6后座上还有一个年轻飞行学员你们肯定听说过,叫戴明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