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国产化涡扇9!(2 / 2)

整齐划一。

这个解释显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当然,大家都是正经技术人员,不可能光是听到常浩南一个名字就这么过去了。

所以他又用了十几分钟时间,详细解释了一下进行这些改进的原因。

“所以我们这次,要攻克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什么?”

尽管有了涡喷14的技术积累,涡扇10的研发也在高速推进之中,但就好像哪怕985大学的学生回去做初中乃至小学试题也需要花时间一样,要把涡扇9的国产化率从70%提高到100%,也绝对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三个方面。”

这次说话的是410厂的技术部部长林卫国,在钟世宏升任副总经理之后,他便从波斯被紧急调了回来参与太行项目。

“一是把1-7级高压压气机盘、轴、1-8级隔圈和相关传动件的材料更换为国产2r10b钢,在组织涡喷14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协助钢企完成了对这一材料中δ-铁素体含量的控制。”

“二是改进低压压气机盘件和叶片的锻造工艺,采用900下,+b相区的热模锻。”

这两条内容属于顺理成章,基本可以看做是涡喷14顺利定型之后的任务结算奖励。

随后,林卫国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图,夹在身后的绘图板上。

“第三,是把全部的四组主轴轴承更换为对应的国产型号,复州轴承集团会负责轴承本身的生产,但是对我们来说,需要在总装之前提前把轴承和整个支撑结构整合到一起,成为同一个主轴连接组件。”

这个已经属于设计改进的范畴,其实是由606所负责完成。

只不过那边的设计师今天去开评审会了,所以抽不开身。

所以不过为了便于说明情况,他特地打印了一份图纸带过来。

“这样的话,要想把轴承拆下来可就……就得把整个发动机全部拆开才行。”

杨庆毕竟经验丰富而且对斯贝比较了解,最先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不过……倒确实可以减少大概100-120个零部件,还有25公斤左右重量。”

应该说,斯贝202确实不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发动机。

尤其对于这条时间线上,已经顺利落地定型涡喷14的华夏来说。

它唯一的优点或许在于油耗很低,但那是以中等涵道比为代价换来的。

按照国标,这台推力9吨出头的发动机自重高达1842,比110和31还重。

考虑到这个老式核心机哪怕压榨到极限,推力也很难突破10吨大关,因此要想提高国产化型号的性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抠一抠重量。

另外零件数减少也有利于降低故障率。

所以这是第四代发动机的技术趋势之一。

例如200发动机的零组件数就只有老前辈rb199的65%左右。

代价是一旦出故障可能会很难修。

“这是我们用最新技术研发的轴承,按照第三代发动机,也就是涡扇10的标准生产,预期寿命不短于发动机的首翻周期。”

林卫国轻轻敲了敲绘图板解释道,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只需要在大修过程中更换整个组件即可,无需地勤人员拆开维护或修理。”

“所以……我们的涡扇10,也会用到这种技术?”

另一个人开口问道。

所有人都知道,改进涡扇9只不过是顺手而为,这些高端技术最终肯定要落实在新型号上面。

“常总的目标是,把涡扇10的零组件数量控制在2200个以下,而现在的涡喷14是大约3150个。”

林卫国的回答言简意赅:

“我之前算了一下,这一轮测试如果顺利通过,那么涡扇9的国产化率大概能提高到92%左右。”

毕竟主轴承和高压压气机全都实现国产化之后,基本就只剩下最后一块硬骨头,也就是涡轮了。

这部分要再等一段时间,用来验证国产第三代镍基单晶材料。

他把手中的笔放下,重新转过身,看向面前的一众同事:

“按照时间表,全国产化的涡扇9,大概能在明年年中投入整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