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做一个合格的老板(1 / 2)

一番寒暄之后,刘方平看着周遭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个人,迟疑了片刻,但还是开口问道:

“常教授,咱们实验室除了您之外……就只有……我们三个?”

一个教授带三个萌新讲师这种配置,放在科研界,尤其是重点实验室这个圈子里,还是相当炸裂的。

尽管这个教授是国内最年轻的二级教授、在博士毕业之前就已经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真·大佬,未免也有头重脚轻之嫌。

主要是作为老大的常浩南本人日理万机而且并未离开科研一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一般来说,像是这种情况,实验室里应该还有几个级别稍低一点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按照编制,咱们还有一个空缺名额,但我暂时没找到合适的,而且也不急于这一时。”

常浩南回答道。

常浩南看着并排如小学生般坐在沙发上的两个人,实在有点哭笑不得,并没有马上回答刘方平的问题:

“等到十月份,最晚明年一月份,你们的学生就要进组了,要是让他们发现连自己的导师都没什么信心,积极性难免也会受影响。”

虽然常浩南自己两辈子遇到的导师都还不错,但类似的事情他可是听过不少。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当然还有人品——

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普遍现象。

常浩南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却已经对这两个人有了初步的判断。

无非是现在刚从学生变成打工人,不太适应这个身份转变罢了。

对他这个实验室主任来说,两个讲师的为人好坏根本不会影响什么,但对于以后招进来的学生而言,导师,或者哪怕只是同一个课题组的老师如果太不当人的话,日子必定不会好过。

“再者说,课题上的事情,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如果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共同解决,当然,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尽量依靠自己。”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结果现在看来,反倒是自己二人狭隘了……

常浩南从牛皮档案袋里抽出两沓纸,而刘方平和雷志兴两人见状也赶紧起身,快步来到办公桌前双手接过:

至于他认识的其他人,要么本身就是带课题组的大佬,不可能给他来打下手,要么就是年纪比较大而且潜力还一般,要合作的话还行,招进实验室就大可不必了。

数学这东西,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到25岁还没研究出什么名堂来,那这辈子基本也就没啥指望了。

间接地,他这个大老板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别紧张,只是一些前期的情况调研而已。”

“现在咱们实验室还没有行政秘书,差旅费和介绍信,你们自己去跟学校打一下报告,另外我会从实验室经费里出一部分,给你们按照高一级的标准执行。”

现在,面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首个项目,难免会有所期待……

看到常浩南手里的牛皮纸档案袋,刘方平和雷志兴二人同时眼前一亮。

实际上,能从颜永年教授那边顺利毕业,而且还是作为关门弟子培养,在学术水平方面不太需要担心。

刘方平的反应有些慌乱,连连摆手否认,但紧张之下反而显出几分笨拙,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否则常浩南也不可能把这两个人邀请过来。

不过徐洋表示自己并没有带学生的意思。

换句话说,硕士生里面也有可能挖到宝。

而且以他的经验来说,在自己未来准备涉足的领域里,学生的水平跟学位等级,以及导师的水平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之前他们两个来京航报道的时候,唐林天确实跟他们说过些类似的话,诸如校领导要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云云,但哪怕是不善言辞的刘方平也只是木讷了点,又不是真的没脑子,自然只当是对方客套,并没有当真。

当然,在火炬实验室这种环境下,具体哪个老师的学生之间倒也不必分的那么明显。

上一世常浩南毕业之后刚到航空工业集团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做起事来缩手缩脚的,一直持续了大概两年左右才逐渐适应过来。

“新人怎么了,谁都是从新人阶段过来的嘛……”

常浩南靠在沙发靠背上,作出一副“大佬.”的样子:

但是到眼下1999年这会,18块钱每天就已经比较抽象了,更何况这次要去的还是上沪这种地方,哪怕食宿都由沪东厂负责,也多少有点不够意思。

常浩南一边伸手示意几人落座,一边用带着玩笑的语气反问道。

青华大学的博士,在90年代末这会还是比较值钱的,如果他们想找个轻松点的闲职,或者油水丰厚的岗位并不算困难。

如果刚刚他们的表现不是这样,那就要考虑尽量把这两个人拆开了。

常浩南站起身,来到办公桌后面,从抽屉里翻出一摞资料:

“刘老师刚刚问起项目的事情,正好我这边前些天接到过一个比较合适的,可以先给你们去锻炼一下单独负责一个项目的能力。”

他比较关注的反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他以后要让他们同时负责一个课题或者项目的话,也能稍稍放心一点。

“你们也要表现的大胆一些。”

于是这最后一个编制就暂时这么空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