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人才(2 / 2)

再加上张士诚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与日本海贼合作,倭寇的隐患不算小。

福广那边,自然是需要安排另外的人去查看一番。

朱允熥对于开海的事情一直都有期待,他也知道在任何年代,想要出海都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事情。

可是承担风险,和拿人命去赌,那是两码事,还是需要做些技术积累才好。

看到郭镇要走,朱允熥说道,“去了浙江,记得去趟武林王那里。朝觐是一回事,回来祭拜也少不了。他啊,怕是在外头游山玩水玩昏了头。”

郭镇面色古怪的领命,那个一度被认为无比接近皇太孙宝座的武林王,现在也是朝堂文武勋贵的一个‘禁忌’,根本不敢提。

其实朱允炆在就藩后回来过,不过也就是朝觐之后就是祭拜太子朱标,然后就马不停蹄的赶回杭州。皇帝基本不接近他,吕氏在深宫也不好见他。

主要也是这位武林王很特殊,就藩之前的‘贤明’自降供用可是给宗室狠狠的上了一课。就算是再杭州就藩,去年还曾经传出挥霍无度,以至于需要皇太孙筹集金银去救助。

这样的一个结果,自然是皇帝非常愤怒,下旨呵斥不说,还在考虑给宗室供用不能一次给清,考虑不能在宗室藩王就封地直接拿走米粮。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那位武林王是被太孙拿捏住了,成为了皇太孙刷名声、立威望的工具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表面上是兄友弟恭,堪称天下楷模。

这一次武林王要是回京了,不知道又要被怎么折腾。

尤其是现在皇帝、太孙对于朝堂的掌控进一步的增强,这位武林王回京了,肯定是有大事。

看到郭镇离开,朱允熥笑着说道,“过两天让姑姑们、姑父们入宫,就说我这个侄儿开个家宴。还在京里的叔叔们,也一并过来,就在东宫好了。”

张福生小声提醒说道,“殿下,这些事该告知陛下。”

朱允熥白了一眼张福生,“用得着你说?”

张福生立刻跪下,一副惶恐的样子,“奴婢知罪!”

“起来吧。”朱允熥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你也在我跟前两年了,我是什么性子你也知道。你都如此,算了。”

玩笑不能开,除了朱允熥的身份之外,同样是因为他的一些做事风格、他的性格,让很多人感觉到‘伴君如伴虎’。

朱允熥没有立刻急着去找老朱,而是拿起奏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他还是有些进步的,老朱给的批复奏章的权限也在增大,一些政事实际上现在都是朱允熥直接处理,这已经不只是普通的观政。

甚至朱允熥的‘观政’都算是糊涂账,他不用每天都去上朝,可是几乎每天都要坐衙,要在文华殿处理很多的事情。

别人是有名无实,朱允熥恰恰相反是有实无名,缺了一个皇帝亲自下旨的‘观政’,也没有皇帝亲自下旨的‘理政’。

大家也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在这个时候去和皇帝、太孙计较这些事情,是自找麻烦。

春耕秋收,这些事情非常重要,可是朱允熥担心的是春夏的时候会出现天灾人祸。

朱允熥拿起毛笔,提笔写道,“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资。而时有旱涝,不可不备。朕每令有司修治水利,而有司不以时奉行,致令民受其患。”

没有错别字,朱允熥就是写的‘朕’,虽然老朱很多时候写圣旨也是‘我’、‘吾’等,不过用‘朕’也不会错。

“遣国子监生及人材分赴天下郡县督吏民修治水利,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储蓄以备干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势修治。勿妄兴工役掊克吾民。”

朱允熥写好这些,交给张福生,“送去给我大姑父,令国子监照办。”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可是也不算是绝对。

老朱此前就规定了,大明朝的读书人要练习射术。虽然现在的大部分士子还不算是具备君子六艺,可是也不全都是只会之乎者也。

国子监的这些学子们除了读书,也是半只脚迈入官场,朝堂上也有不少官员是直接从国子监挑选。

让大明最高学府的学子们去做些实事、了解民生等,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免得有些人只会夸夸其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施政理念。要将理论结合实际,这才是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要做出一些实事才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