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人选(1 / 2)

秦王朱樉主动认错,表现出一副认打认罚的态度,这是不少人感觉到意外的。

毕竟这位宗室诸王之长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叛逆’、‘残暴’,是一直大错小错不断的,是屡教不改的类型。

可是这一次他主动认错了,这就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事情。甚至有人怀疑是在生死边缘走了一圈幡然醒悟了,所以他才会有着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了。

不过也有人在怀疑,那就是这位秦王肯定是和皇帝、太孙做了什么交易,所以才会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宗室考评之法,对于一些官员们来说那是不用奢望的,实在是太宽松了。不犯大错就是有赏、就是合格,这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甚至还不会落入三法司审理。

可是有些宗室就难受了,因为以前的他们几乎是‘无拘无束’。而现在这么个宗室考评之法就是枷锁了,对于已经肆无忌惮惯了的宗室诸王来说就是难受了。

秦王主动提出,朱允炆这个武林郡王又在摇旗呐喊,这两个都是其他宗室讨厌的存在。

老朱还是很开心的,见了儿子们,也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告戒,这就行了。

其他诸王在被敲打一顿之后就要回到封地,这一次回京只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朝觐,二是被敲打,三是接受宗室考评之法。

朱樉,自然是收拾收拾回凤阳老家种田,不给点惩罚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虽然这些事情乱糟糟的,不过好在总算是顺利的解决了,这就值得开心了。

朱允熥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了,任亨泰已经率领官员以及锦衣卫出发了,他们要去安南。要调查一下安南国内的谋朝篡位的事情,要宣扬大明国威。

这是本就商定好的事情,只是按照正常的流程来做就好。

朱允熥也将郁新、严震直叫到文华殿,这一次就是为了考虑发展山东、河南等地。历练的战乱让这些地方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所以现在拟定了要迁一部分百姓去这些地方。

年初的时候也是接到了奏报,青州一带地方‘百里不闻鸡犬声’,这除了连年战乱之外,也是因为有疫病。所以仔细商讨之后,决定从河北、山西移民。

继续是迁移百姓,肯定要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基本的保障和政策做到位。

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做好的,三十年的时间看似不短了,一代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可是很多地方受到战乱的影响依然存在,也包括北方丢失四五百年的时间,短期内想要完全的恢复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等到事情商议的差不多,道衍说道,“殿下,吏部尚书尚且空缺。诸事实在繁杂,殿下还是需要早些定下来户部尚书之选。”

朱允熥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这倒也是,詹徽之后确实空了些时间了。大和尚,你觉得吏部尚书谁来最为合适?”

道衍就开口说道,“臣以为兵部尚书茹瑺勤于职守、慎于言行,可为吏部尚书。”

朱允熥饶有兴趣的问道,“他若是改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又该是谁?”

道衍就立刻回答说道,“兵部左侍郎齐德,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自入仕已经十一载,并无过错不说,做事也极为勤勉,在任上不只是忠于本职,更是事无巨细早就有准备。臣以为若是齐德为兵部尚书,最为合适。”

这一下朱允熥的表情就古怪起来了,齐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泰,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建文三宝’之一。

朱允熥不喜欢黄子澄,所以哪怕这是一个探花,现在也只能和朱允炆一起在杭州游山玩水。

朱允熥也不是特别喜欢方孝孺,所以他现在在四川宣扬教化。

齐泰这个人就有些复杂了,虽说他是极力建议削藩的,但是很多的政见和黄子澄不和。比如说齐泰想要先从燕王开始削藩、极力阻止李景隆为大将军等等。

至于结果肯定不行,黄子澄的建议朱允炆全都听了,先削周王等威胁不大的王爷,以李景隆为大将军,这才是真正的误国误民。

朱允熥则笑着说道,“齐德虽说勤勉,只是到底是书生不谙军事,以他为兵部尚书合适吗?”

道衍则直接说道,“殿下,臣以为若是从勋贵中选一个兵部尚书,那才是最为不妥。如今朝廷军事都在五军都督府,兵部还是心细、耿直的文官主事最好。”

听到道衍这么说,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不觉得道衍的说法有错。

现在的大明不要说不是宋朝时的文强武弱了,也不是历史上大明中后期的那种文臣能够管制武将的局面。

哪怕这几年文官看似是稍微的有点地位了,那也只是好过了动不动被勋贵集团欺负的局面。真的要说能够和勋贵抗争,除非是有皇帝故意拉偏架,要不然文官就只能老实点。

尤其是兵部,现在的兵部看似更多只是五军都督府的附庸,只能做些文书方面的事情。染指兵权是想都不要想,更看不到任何兵部辖制五军都督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