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285驸马,这是惹众怒的事(1 / 2)

“陛下,我建议把前期的移民尽量安排在沿河周遭,如此一来依靠水运搬家也更加方便,花费较少。”

王布犁指了指地图道:“我们与高丽、倭国等地进行贸易,与其让他们把货物运输到南京来。

那些铁矿不如直接放在山东等地,如此一来,我们也可以征募一帮人手在码头上干活,扩大就业率,再通过海运能够直接从山东前往大沽口,更快的到达北平。”

朱元璋看着地图思考着王布犁的建议。

依照整修运河的计划工程,沿着河去迁徙百姓,除了能够更好的灌溉田地,将来也有机会向应天府的百姓去赚取银钱。

朱元璋轻微颔首:“嗯,倒是可以这么办,那里也有卫所兵把守。

若是平日里然他们卸货装货,卖卖力气赚点酒钱那也不错。

即使倭寇不怎么来了,也得防范不是!”

目前老朱对于士卒还是挺不错的,对于驻守北方的士卒,也多是搞的赏赐的。

朱元璋认为这样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其朝廷总是给钱,不如让他们自己也赚点,这样一来朝廷对他们的赏赐也能减少些。

王布犁轻轻颔首,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陛下,这种军队之事我不是太了解,但我觉得还是得避免出现吃空饷的行为。

那些士卒辛苦搬货得来的银钱,结果被管辖他们的长官给抽走一部分,那就得不偿失了。

或者有胆子大的人,直接让他们白干活,那也说不准的。”

“嗯,这种事朕确实需要提前布置好喽,否则便是好事变成坏事。”

朱元璋对于军队当中的贪腐事情也十分的严苛的,大明的卫所兵穷苦潦倒的模样他也见识过。

那些个人数较少的倭寇都能一路厮杀到南京城外,结果大明的卫所兵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那还打个屁的仗啊!

许多卫所兵都成了乞丐,那就只能说明大明的军队糜烂到了王布犁所说的那种情况。

对于军队的抓手,朱元璋一直都没有放弃过,这是他的立身之本,更是大明的立身之本。

若是崇祯皇帝身边也有三五万忠于皇帝的士卒,朱元璋觉得李自成根本就不能成事。

崇祯手底下没有一个掌握兵权且忠于他的大将,这件事就让朱元璋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最终只能归纳到是他早年登基,完全没有受到过帝王教育的影响。

但藩王就不掌握军队吗?

朱元璋自觉他对太子是有十分的培养,可是对于其余儿子们那也是有六七分培养心思在的。

“陛下,若是如此,不如让高丽下次直接把铁矿石提炼成铁块,这样价值还能大点。”

胡惟庸提了一嘴,他刚刚收到货物的清单。

运铁矿石的价值太低,而且还会有风险。

要不是为了能够快速收割蒙古人,绝不能让高丽这么干的。

“好家伙,我还以为依照高丽的技术,他们冶铁质量会非常差呢,免得咱们二次回炉更费心神。”

听着王布犁的吐槽,胡惟庸忍不住白了他一眼。

别以为那些番邦小国都是猴子变的,人家也是有点技术的。

不是用的铜器。

更何况他们也不是从大明开始才来中原朝贡的,老早之前就把华夏的一些技术给学走了。

“此次就是时间仓促,今后就这么办理。”

朱元璋对胡惟庸处理政务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反对的。

而且王布犁的话就显示出一大堆人对周遭蛮夷的态度,朱元璋也能理解。

更何况王布犁的建议也很好。

大明现在就是再抽江南的血,去维持北方边境的安宁,以及对北方作战的物资情况。

这几年尽管在北方让军队们屯田自给,但还没有完全支撑起来。

目前只能解决一丁点,杯水车薪吧。

按照长城绵延长的内侧,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粮食的,士卒想要就近耕种那也不现实。

尤其是修建长城的地方,大多都是高山以及隆起的地形。

奔着北方移民也能减缓对江南的吸血程度。

随着朱元璋的招呼,叫他们先退下,他要批阅完奏章后,一会中午吃个饭啥的。

王布犁便跟随胡惟庸去丞相的办公房里歇息。

实在是挨不过胡惟庸的热情,搞得王布犁心里戒备很深。

“布犁啊,最近一直都想要寻你好好聊聊,未曾想根本就叫不动你。”

“胡相,这不是忙嘛。”

王布犁打个哈哈就坐在一旁,这个时候有人进来给倒茶水。

胡惟庸也不墨迹,他明白王布犁是一直都不想上值,就想要偷懒,白瞎了他一身的才华。

故而此时胡惟庸也不想与他多拉关系,过于明显会让人有戒备。

“布犁,其实我也没有什么事情,主要还是陛下说的有关江南。”胡惟庸捏着胡须:“大明江南极为繁荣,连南京都比不过的。”

王布犁也清楚的知道大明发展极为不平衡,刚刚恢复和平没几年,江南老底子一下子就上来了。

“从洪武三年简单的摸底,富户在一万户往上,陛下的意思是尽可能的削弱江南富户,这批富户里有地主、商人、恶霸。

最后一个倒是好搞,但是前两个不能没有名目的搞。

他们如今又非常支持陛下的专项国债,我大明官府办事,必须要师出有名,要不然人心散了,队伍就更不好带了。”

洪武二十四年以及永乐元年,大明搞过两次迁徙,老朱充实南京,朱棣充实北京。

“我听闻江南那帮人无不怀念大元朝廷?”

“哎,莫须有还是不能搞的。”

胡惟庸在这方面倒是挺有原则的。

“那当我没说。”

王布犁觉得谋反这种事,还得是锦衣卫干的有经验,没有罪也能想法子给你牵连上。

“这批人有着强大的财富基础,再加上天下安定十年,也没闹过大灾,江南地区不缺粮食,手工业以及商业更发达起来。”

胡惟庸此时也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他们其中大多都是“奸富”之人。”

王布犁业听着胡惟庸解释的话。

许多富人有钱之后就会转变为大地主,无论是放高利贷还是压低价格来收拢土地,最终把有主之人变成无地之人,甚至还得子孙后代都成为他们的奴仆。

“布犁,你就说吧,咱们该怎么对付这帮人?”

“赋税这方面,胡相不如参考商税的改革。”

王布犁的话音落下,胡惟庸就开始思考起来。

新商税制度在年初就下发到各地。

那就是鼓励小商贩,抑制大豪商的。

流水交易的越高,上交的商税也就越高。

如此阶梯性的上税,胡惟庸看着一季度收上来的商税,确实比去年比较要多上不少。

这也是那些大豪商们因为“驸马”提前走漏了一些消息,他们争相购买专项国债用来减免自己商税之事。

那反过来就是谁拥有的土地多,那就要交更多的赋税,同样的阶梯性收税。

胡惟庸倒是不敢轻易接过话茬了。

论谁拥有的土地多,那指定是陛下啊!

剩下的就是藩王了,淮西勋贵都不是大头。

为了整治江南大地主,再把自己本就不多的田地给算计上。

不用等什么江南那批人攻击他,胡惟庸觉得自己个都压不住下面淮西勋贵这些人。

真以为那些当兵的大老粗们看你是丞相就啥话听你的?

还不是你给他们带来了利益。

若是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损坏,你看伱这个丞相还能不能说一不二?

更何况前阵子王布犁按照陛下的授意打击那些牙人。

牙人背后的勋贵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听胡惟庸的话,来县衙找茬,结果被王布犁下令揍了一顿后,全都老实了。

由此一来,南京风气才堪堪转好,一时间再也没有人敢胡作非为了。

即使王布犁不去上值,钟牛等捕快们也没有发现敢搞事的。

只不过疑难杂案实在是难以破解,也没有人上心罢了。

“咱的驸马爷哎,你说的这个招恐怕是有些压力的,容易惹众怒。”

胡惟庸斟酌的来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