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庞统北上(1 / 2)

鹅的三国 中更 2050 字 21天前

商雒县北,文聘一马当先。

三个步兵营轻装而进,并没有携带帐篷以及其他大型军用器械。

他们装备了刀剑、矛戟和弓箭,属于轻装行军,行军速度很快。

大约入夜时分,就能抵达蓝田县。

文聘依旧是金盔金甲,打量着山谷道路两侧的山岭峭壁。

他少年时也去过关中,董卓治下的长安太学一度很是兴盛,他也待过一段时间。

所以对武关道不算陌生,如今故地重游,又统御两千军士,更感人生豪迈。

与文聘同行的是南郡功曹庞统,以及十几名追随庞统的鹿门山士人。

庞统骑着一匹温顺老马,老马跟在队伍里默默前行。

庞统则解放出双手,翻阅王威发来的各种公文,公文内容讲述了关中各处发生的事情,以及前线战况的通报,包括民间流言。

在王威的公文描述下,现在的关中如似一团燃烧起来的草堆。

王威驻守在杜陵,前几日征发民力分发牛马后,当地几个有名望的轻侠就号召乡党、无产恶少年,集结百余人主动去蓝田大营接受训练。

看着这条信息,庞统忍不住笑了笑。

关中的情况,哪里还有什么无产恶少年,要么沦为诸将、豪强部曲,要么入山当盗匪。

估计是前段时间主动下山的盗匪、山民,不受官吏、乡人信赖,虽然分发了田地,但缺乏其他生产资料。

所以几个盗匪、山民头目重新站了出来,组织人手投军去了。

底层逻辑很简单,工役半年都给牛马一头,去服兵役,兵役结束后必然保底有牛有马,运气好牛马双全。

不止是民间的人力,此前编为辅兵的诸将部曲也重新武装起来,奔赴渭北前线参与防守。

庞统没记错的话,虎牙军前后收拢了四万两千户部曲,只留下一万两千战兵,余下三万户部曲编为辅兵,进行土木作业,如同长期徭役。

这四万两千户并未包括段煨所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马腾一万一千多户。

只能说马腾魄力很大,说放弃就放弃,如似嫁妆一样送了出去。

这不是一万多户百姓,是经过乱世磨砺,马腾筛选后的兵户,每户男子都是适合当兵的,接受过军事训练。

给予装备器械,经过短暂恢复性的训练,就能拉到前线作战。

关中兵与荆州兵存在一些本质差异,比如关中兵早已经适应了死亡和苦难。

这是目前荆州兵与各地区士兵的本质区别,荆州承平已久,士兵无法承受较高的伤亡,有明显的避战、畏战情绪。

其他地区的士兵已经适应了乱世,战争时期的心态更积极、正面一些。

知道自己躲不过去,活着与死了区别不大,所以能正面战争;荆州兵不缺吃的,家乡也普遍富裕,当雇工也能存活下去,所以普遍贪生怕死。

所以把荆州兵拉到关中去历练,能快速改变,重新塑造军队的认知。

只是这一次,就跟王威不同了。

之前黑熊为了稳定刘琦,每次作战都有意保护王威所部,王威所部经历了几次大战的精神洗礼,但始终没有经历过像样的血战。

而这次,这两千荆州兵抵达蓝田县的当夜,一名镇北幕府的使者持调令、书信来见文聘。

文聘脸色有些僵硬,翻阅黑熊写给他的书信,讲述了匈奴人这些年的恶行,以及太原、河东大姓的有意放纵、潜在配合。

荆州有荆蛮、五溪蛮、江夏蛮等等山民隐患,但荆州山林里不缺吃的,这些人守着大山密林,往往也能自给自足。

所以诸蛮与郡县、豪强的冲突并不明显,也不密集。

荆州人与北方诸胡不存在利益、祸害关系,所以受文化、理念影响,文聘意识里诛杀胡虏才是世间正义。

信中黑熊希望文聘能率领所部荆州兵来前线助战,作为回报,会配发战马,帮助文聘改编所部为骑兵。

战后文聘回撤荆州时,为文聘补齐三千匹马。

至于作战期间荆州兵的阵亡,则不需要细说,那么多的马匹就是抚恤。

三千匹马到荆州,那文聘就是刘表、刘琦父子麾下唯一的骑将。

文聘很缺这批战马,刘表父子更缺;因为前脚袁谭带着所部和马匹即将抵达南阳。

等袁谭与刘备合流后,刘备手里也有一支两三千人规模的骑军。

这对曹操很不利,对刘表一方也很不利。

想要抵消这个劣势,荆州必须拥有自己的骑军。

文聘心动不已,当即拿了公文、书信去找庞统:“士元先生,此事末将不敢擅自决定,还需士元先生定夺。若是为难,可发书江陵,请主公裁断。”

他来时庞统还在整理、研究关中的变化,只能放下这些,在油灯旁阅读黑熊的书信。

与文聘类似,庞统与诸胡、匈奴人没有生意往来,本能的厌恶,并欣喜于黑熊取得的战绩。

跟文聘有些不同,庞统只觉得黑熊偷袭匈奴这一招很是精妙,绝对不像是临场发挥。

三千关中骑兵打出了三万人的战果,而且兵力越打越多。

跟其他著姓世家不同,庞统一家走的是学术流派,对于黑熊策反匈奴的奴隶,拉拢太原、河东大姓的逃奴等等之事,庞统浑不在意。

他只在意战争的成本和收益,打仗能挣钱的话,庞统会一直打下去。

阅读黑熊的书信后,他又扫一眼几十個字的调兵文书。

文聘拿着这份文书,才能在行军途中获得补给,尤其是盔甲方面的补充。

整个关中已经动员起来,各县动员县兵固守本县的同时,也在搜集境内铠甲,向潼关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