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各类风格转变(2 / 2)

在计划中,这个移动式太空船坞以后将会随着人类离开这里,而在沃尔夫1061恒星系,它将被用作建造新式战舰的平台。

人类虽然不会在沃尔夫1061恒星系定居,但却也不会很快就走,最起码会呆二十年以上,如果没有意外,可能还会更久。

&;=&;&;&;因为沃尔夫1061恒星系实在太好了,有近乎无尽的资源,又有一个可供人类获取的生物圈资源,简直是天堂。

在这里,人类可以补充因失去地球而损失的生物资源,还能繁衍生息,扩大种群数量。

人多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像一些因为不是当务之急而导致之前一直没有人研究的分支科学,也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再次纳入科技树研究之中。

有了人之后,人类就可以建造更多的战舰,更多的居住飞船。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有一艘孤零零的希望号。

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虽说旁边有‘银雾意识体’,又有银河系轴心联盟的广播,但人类已别无选择,只能期待将要发生的一切慢一点到来。

除了太空船坞被设计成移动式的之外,像用于中转物资的空间站也被按照这个理念设计。

能模块化、能打包带走、能装上引擎开走,成了人类未来设计各类功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甚至连地面资源开发基地和各种资源采集设备也最大程度上进行了这方面的考量。

于是乎,人类在不知不觉之中,从一个定居型文明向游牧型文明转型。

其实也不算不知不觉,新政府领导层与各领域科学家早就意识到了这种转变,但都没有去干预,反而是大力推进与支持。

新政府还专门在这方面做了宣传工作。

谁都想寻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定居,但没有办法,这片危险星域不允许人类定居下来。

有了这样的认知,人类便需要更多的居住飞船。

在规划之中,新政府认为人类在沃尔夫恒星系发展期间,除了希望号,至少还要再拥有5艘居住飞船。而且这些居住飞船不会像希望号这样变成综合性飞船,而是真正的专门的居住飞船。

这些飞船将会比希望号还大,能容纳更多的人口。

如此一来,就需要配套各种专职其他类型的飞船了,像侧重于容纳各类科学实验室的科研飞船,侧重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工业飞船、侧重于材料加工的飞船等等。

既然要将来要走,那人类社会该有的东西都要在飞船上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在抵达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不至于什么都要重头开始制造。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能模块化、能打包带走、能装上引擎开走’这样的功能要求,也会促使人类在折叠机械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在工艺上,机械结构必须还要更精密、更精细、更方便。

当然,在这样的要求下,人类各类机械设备的结构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此,便也迫使人类专研更加智能的人工智能。

正所谓一发而动全身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