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战争与技术(2 / 2)

恰好人类在当初将1号合金卖给耐尔文明的时候,就专门针对性地研究出了这种穿甲弹。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突击舰高加速度的灵活性要求,突击舰在设计中也直接摒弃搭载纳米修复机器人,燃料库也被尽可能的缩减,基本上就是奔着一次性战舰设计去的。

就连装甲也不用2号合金这种生产难度大的合金材料,转而用产量更大的1号合金。

而对应的战术,自是主力舰掩护,然后让突击舰近战搏杀,争取能做到一艘突击舰换敌人一艘主力舰,这就够了。

表面上是一换一,但从生产成本上看,人类是占优势的。

其实人类这边也想过搞出突击母舰,然后在突击母舰上搭载小型突击舰。这一点倒是跟赤焰文明想一块去了,奈何没有磁推小型化技术。

这是突击母舰设想能变成现实的核心技术,没有磁推小型化,用传统二级文明的推进技术,小型突击舰不可能追得上对方的战舰。

赤焰文明也是在磁推小型化有实现的可能之后,才提出了这种方案。当然,那是五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如今面对这样的情况,人类也只能在优化舰队结构以及在产能上下功夫了。上一次第一舰队战斗没能一次性拿下对方第二行星基地已经证明,人类需要做出改变。

从过往的战争中也可以看到,战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战事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问题的发现,做出相应调整。

假使这场战争真的要打到五十年后,人类自然就会看到赤焰文明将小型磁推技术用在战场上的情况,从而在将来,想出应对之策。

同样的,双方在交战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了解对方所掌握的技术,然后想办法掌握对方的技术。

通过打捞对方的战舰残骸等手段进行逆向工程,在同级文明之中是有可能发生的。当然,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以及比对方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时间匆匆,二十年时光不知不觉便过去了。

在此期间,人类依靠丰富资源与四个基地强人工智能的高效率生产,制造出了七百万突击舰,四百万主力舰。

也正是在这一年,双方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斗,同样是人类一方主动出击,以第二舰队为首对赤焰文明第二行星基地进行打击。

在这场战斗中,赤焰文明惊喜的发现,他们竟能跟人类战舰打成了1比1的战损比。然而惊喜并未持续太久,因为他们发现,人类战舰在数量上已经基本与他们齐平,他们战舰数量优势在这一年被逆转了。

当这個消息传到他们主文明的时候,赤焰文明的高层都意识到,他们真的打不过地球文明了。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缩小防线,把所有防御重心都放在核心星域,以期能再拖三十年。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三十年后磁推小型化技术实现,就是他们逆转战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