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打掉朱由检的牙,防止他咬舌自尽(2 / 2)

披头散发的刘应坤被带进来,只听了几句描述后,直接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李大帅,此人必定是信王朱由检,或许还有掌太后印玺的太妃。”

李昊停止进食,猛的站起来,“你确定?”

能搞到朱由检,便是耽误数天也不过分。

“只能是他,我被抓之前在司礼监当差,就听到了皇帝召唤皇后张氏、太妃刘氏、信王的小道消息。”

刘应坤万分笃定,他被皇帝送出城后,早就没了忠明的心思,如今满心想着巴结好李大帅,看还能不能保住小命。

“尚可喜带一百人从北边绕城追过去,我带人从南边追,每人只带一匹换乘马和够吃两天的死面饼子、炒面粉,不追上这伙人绝不回营。”

李昊当机立断,让诸将按部就班裹挟附近百姓、营造攻城军械后,就带着精锐连夜追上去。

泰昌帝的后代就剩天启帝、信王这俩,偏巧这俩现在都没有孩子,只要逮住了朱由检,已经病重的朱由校也跑不到南京去。

以后攻下北京城,大明北边的半壁江山当即瘫痪。

天启后期的明军战斗力甚至不如崇祯朝松锦大战之前,崇祯朝起码在辽东、河南、陕西等地常年和八旗、义军对打练出来不少强兵。

南边虽然还能运转,也能收的上来赋税钱粮,可南军也就几个土司兵还有点战斗力,搞定北边八边军镇,朱家的江山也就歇了。

……

夜幕中。

“太妃娘娘、太妃娘娘~”

出西直门西行八十里地后,南逃的皇族队伍迎来了第一个噩耗。

宣懿太妃咬着牙骑马跟着队伍一路疾驰,连续数个时辰的颠簸后终于撑不住,让马队停下来,只来得及将印玺交付给信王就腿一蹬头一歪,去天上见万历皇帝了。

她已满六十五岁,能有如此表现已经对得起享过的福泽。

信王嚎啕不止,又命随行的神机营将士想办法,他要让宣懿太妃走的光彩。

“信王殿下,不如我派数十人留下来,想办法给找副体面的棺椁,殿下继续赶路。辽兵中多是夷丁,极善马术,便是昼夜追赶也不在话下,李逆瞬息便到。”

神机营的王参将手下有不少兵卒去关外援过辽,深知辽东那种快速转进贴脸硬干突袭式打法的恐怖,因此主张继续南逃。

朱由检伤心欲绝,宣懿太妃和哥哥是他最亲近之人,如今一个即将见不着,一个已经走了,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他才十五岁,如何能担得起大明的江山社稷这副担子。

见信王不说话,王参将也不敢勉强,只得和手下陪跪哭丧。

抛去凤阳陵卫,忠武营、神机营可能是最忠于大明的官军,王参将深觉耽误不起功夫,于是隔了会儿后再次催促信王起驾南行。

朱由检却不想承担弃祖母尸首南逃的不孝之名,双方僵持半夜,总算由王参将担了责任后,南逃队伍才再次起行。

进入白天后,这支明军行进速度大增,虽然将士们又累又饿,但好歹平日也养出了一身膘,撑这几天没啥问题。

西边和南边的形势远没有北京城周边严峻,道路上居然还有来往的小商贩挑夫,数百骑兵的队伍吓得沿途商贩都带着货物躲得远远的。

朱由检由此深受打击,“我大明官兵的名声就这么差了吗?”

王参将宽慰信王道:“只是各路边军影响了大明将士的风评,我任职过甘肃镇、宣府镇与京营,最靠近京城的将士军纪最好,大概是受了诸圣恩泽吧。”

朱由检不再说话,这个王参将的底细他也清楚,祖上是参与靖难的清远侯王友,后来因为得罪成祖皇帝被革除了爵位,只保留西宁卫的世职指挥佥事。

他们一路南逃到傍晚,找到一处村庄就冲进去歇息。

可还没吃上出京以来的第一顿热乎饭,轰隆隆的马蹄声就自村口传来。

“我王承恩世受国恩,请信王殿下先走一步。”

王参将命手下千总护着信王出村庄,他率领神机营的鸟铳兵在村子里依托民居拖住辽兵。

可惜京营兵的马术实在不行,护送信王的千总领兵出村没多久就被村外围堵的辽兵赶上杀散,王承恩还没战死,他的殿下就被五花大绑捆到了村里。

“先把朱由检的牙打掉,防止他咬舌自尽。”

李昊边和神机营交战,边给辽兵下令。

确认信王被俘后,王承恩也不含糊,面朝东边的北京城跪下抹脖子自尽了。

王参将的家丁带着主将的尸首逃了,余下营兵能逃就逃,实在逃不掉才放下鸟铳投降。

战斗过程相当短暂,京营兵再忠诚,士气也不能和关外历练过的精锐辽兵相媲美。

“你就是信王呐?”

望着满嘴血的朱由检,李昊出声问道。

:这个参将王承恩是真实存在的明朝武将,崇祯三年随孙承宗收复过遵化永平四城。求推荐票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