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赴边!妻思归!(2 / 2)

徐妙云笑笑,委婉回绝:“他没什么大志向。”

“四郎。”

听到喊声,正在热闹的朱棣等人转头。

朱棣看到穿着朝廷制式军服的兵将,不由微微皱眉。

把总来到朱棣面前,拿出一份文书,展开大声道:“命土桥村所有五十五岁以下成年男丁,自接到大都督府诏令起,十日内,前往金陵城。”

“护送一批北运军械、粮草北上!”

“土桥村村长朱四郎,接令!”

乡亲们纷纷错愕看着。

朱棣接过调令,看到是去关外,微微愣怔,抬头询问:“去关外?这份调令确定没错?”

南粮北运,很正常。

北方军事压力大,大量军队集中北方,人吃马嚼,如果单靠北方供应,百姓就别活了。

可关于徭役运粮,他也了解一些。

正常情况,他们最多把粮草、军械运往北平就行了。

由北平方面接收后,再在北方征召徭役,负责运往关外。

可这道命令,清清楚楚写着,让他们直接运军械、粮草去关外!

把总顿时脸色变冷,瞪眼,严厉道:“不可能出错!调令上盖了大都督府的官印,命令下达,就算出错,尔等也必须执行!”

朱棣知道,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抱拳道:“我等会遵命,按时抵达金陵。”

把总离开后。

八叔等人纷纷开口。

“四郎,这次要往哪里送粮草军械?”

“四哥,前年,你和四嫂没搬来的时候,俺们去了趟山东,给山东备倭兵送粮草军械。”

“这次是不是又去山东?”

……

朱棣看着乡亲们,不知该说什么了。

这次的调令,这么奇怪,大概率,是因为他。

他连累了大家。

可偏偏不能说。

勉强笑道:“这次让咱们往榆关外,送一批军械、粮草。”

“榆关?”

“榆关在哪儿?”

……

朱棣给乡亲们解释了榆关的地理位置后,就让乡亲们回去准备。

……

小屋。

饭后,把徐辉祖打发走后。

两人才开始讨论这张调令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

“是不是因为竞拍包税、乡土村社,朝中有些人容不下你……”自从知晓调令内容后,徐妙云就怀疑,有人要针对朱棣。

调令不合理之处,太明显了!

“别担心。”见徐妙云满脸忧虑,朱棣忙笑着安慰,“首先,我的武力你是知道的。”

“其次,我觉得不像。”

“上面盖着大都督府的官印,泰山大人虽然不管事,可也是左都督,如果真有人想害我,他不可能不插手。”

朱棣还不知,李文忠回朝担任右都督。

如果知道,就更不会往这方面想。

徐妙云脸上担忧缓和了一些。

朱棣伸手,用手指刮了刮徐妙云琼鼻,笑道:“大概率,是老头子瞧我过几天安心日子,他就不舒服,在折腾我。”

“也只有这种情况,泰山大人才会对此事,保持沉默。”

“所以,别担心,王记药铺的老先生可是说了,心情好,身体才好,你现在正是关键时刻。”

“要不是你现在怀着身孕,我不放心,不然我还挺想去关外看看。”

……

朱棣继续开解,把这件事,说成他喜欢。

心中则有点怨念。

老头子就算要折腾。

就不能换个时间?

非得妙云怀孕这个关键时期?

折腾他也就算了。

折腾妙云,折腾妙云肚子里的孩子干什么?

这孩子,怎么说都是他孙女吧!

还想不想小棉袄,以后叫他一声爷爷了!

此刻,朱棣完全没有意识到,朱元璋就是要让他明白:当农民,无论好的、坏的,在规则面前,只能随波逐流,往前冲,不高兴,不满意,也得咬牙忍着!

如果不想这样。

那就乖乖听话,低头服个软,接受父母的安排!

果然,徐妙云听朱棣说,喜欢出去转转,瞬间笑了,侧身靠着朱棣肩膀,“你不要担心我,阿爹肯定会让妙音来陪我。”

“我没事,可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朝廷在关外虽然站稳了脚跟,且年年不断向外蚕食开拓,可听阿爹说,关外的情况和关内不同。”

“关外多族杂居,民风彪悍,元朝崩溃后,原来的元朝军队,很多落草为寇,啸聚山林。”

“就是朝廷已经稳固的地盘内,也十分猖獗……”

……

由于要去金陵集结,得早点出发。

朱棣和乡亲们,准备了五天,每个人都抓紧时间把家里安顿好。

第六天清晨。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朱棣和徐妙云被清脆童声唤醒。

两人相视一笑,朱棣笑着感慨:“这群皮孩子……”

这是在为他,为他们的父兄送别。

等童声渐渐远去,朱棣转头笑问:“今天想吃什么?”

“别动!”

朱棣刚要起身,准备做早饭,徐妙云忽然抱着,不准他动。

“你欲意何为?”朱棣含笑看着臂弯中,紧紧抱着他的娇妻,含笑询问……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