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朱棣主持治丧,朱标登基!(2 / 2)

而大哥本人,似乎也并不希望,他来治丧。

在皇家,能为父母治丧,已经不单单是尽孝心的问题。

更是一种政治地位,以及在皇室内,身份影响力的体现。

他当然想亲自为父皇母后治丧。

&;=&;&;&;他到不是为了什么政治地位、身份影响力。

他对中原没有所图,他的政治地位,也不需要此事来体现。

“我听大哥的决定。”朱棣最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能不能亲自主持治丧,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大哥若是不想他插手。

他也不强求。

紧接着,皱眉道:“大哥,最低三百多万的治丧预算是不是太高了?”

朱樉、朱棡为首,众兄弟,齐齐看向朱棣。

朱樉罕见反对道:“老四,父皇母后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一辈子,而且,现在朝廷的国库,也不差这几个钱,办的风光点,有什么不好,难道父皇母后的身份地位,还不够资格花这点钱?”

朱棣苦笑,“二哥,我不是这个意思。”

“诚然,这没什么,可父皇母后若是泉下有知,知道咱们花几百万为他们治丧,会不会高兴呢?”

“我看,父皇真知道,都得骂咱们。”

“现在,朝廷各地,总计有数百万,被士绅地主驱赶,失去土地的百姓嗷嗷待哺,三百多万,乃至五百多万的治丧费用,是不是可以节省点,节省下来的钱,以父皇最后临终遗愿的方式,把这笔钱,用于以工代赈,让这些失地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一点?”

由于父皇母后的情况。

他并未带于谦的告御状团队见父皇母后。

从昨天入宫,直到现在,他也没来得及和这几个年轻读书人见一面,安抚他们的情绪。

“大哥肯定也知道,我在江浙时,被一群读书人拦住了,他们因为江浙地区,失地难民问题,已经开始来京告御状了,就连读书人,都已经对失地难民的问题,看不下去了……”

朱标听闻朱棣提及这个问题。

满是倦色的脸,明显有些异样。

朱棣察觉了,却依旧选择继续,“朝廷的一些处置措施,其实没错,这些难民,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劳作几个月,挣的钱,再加上临时找点活计,挖点野菜之类,的确也能勉强活下去。”

“但我们要正视一个问题,现在大明的整体环境,并不是那种王朝末期,相反,乡土村社的发展,整个大明,整体是呈现蒸蒸日上的。”

“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平,数百万失地难民,自己艰难挣扎生存,可眼睁睁看着身边,昔日一样的农民,现在越过越好,这种巨大差距产生的愤怒,其实比那种王朝末期,大家都一样,产生的愤怒更大,更容易铤而走险。”

其实,大明现在,贫富差距引发的愤怒情绪,已经十分严重了。

城池百姓,以往的优越感没了。

数百万难民,和广大乡土村社之间的巨大差距。

普通百姓,和参与精英经济获利的精英群体的巨大鸿沟。

工厂,那些近乎奴隶的身契制工人。

……

“若单纯只是百姓发生一点闹事,也不可怕,百姓群体即便造反,大多也只懂得破坏,而不懂得建设,就如元末刚开始的农民起义,为何被淘汰?”

“就是因类似父皇义父,郭大帅这些人,大多只懂破坏,而不懂在破坏中建设。”

“可一旦农民和书生结合,那就十分危险了。”

“现在,这种农家、寒门子弟读书人同情失地难民、同情工人已经露出了一个不好的苗头,这种同情,很有可能,让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说的是事实。

当然,大明现在也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

他更多是故意吓唬大哥。

让大哥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所以,与其父皇母后治丧之事,耗费数百万,铺张浪费,不如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赈济,或者,完全可以拿出来,进行迁民,南北纵线已经打通,现在正在修建,从辽东到北平的铁路线,一旦修通,迁民辽东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笔钱,还不如,拿出来,进行迁民,先把南边身强力壮的难民男丁集中起来,给他们的家庭,留一笔钱。”

“把这些壮丁先送往北平,让他们去修路挣钱养家,等路修通了,他们差不多也出了山海关,然后用火车,把他们的家人送去……”

如此,既能解决难民问题。

又能充分开发辽东。

“若是这些百姓知道,这笔钱是父皇治丧节省出来的,等他们迁民辽东安稳下来,都会家家户户给父皇立供奉牌位,数百万人对父皇的感激,我看,比那些冰冷冷的陪葬物更好。”

朱樉和朱棡小声议论几句。

朱樉开口,“大哥,我改主意了,支持老四这个建议,把钱节省出来,用于迁民,如此,数百万人感念父皇母后,给父皇母后立供奉牌位,父皇母后在下面,也能享受百姓香火,这比那些陪葬物,更有意义,对父皇母后也更好。”

“同时,我还是坚持,老四主持父皇母后的治丧事宜,朝中那些反对之人,说老四离开时间久了,不熟悉咱们朝中的事情,那好办,谁都知道,父皇最喜欢雄英,就让雄英协助老四。”

“老四负责总揽全局,雄英负责和各个方面沟通联络。”

……

其他兄弟纷纷转变态度,转而支持朱棣。

朱标看了眼朱棣,他没想到,老四削减父皇母后的治丧经费,非但没有让兄弟们不高兴。

反而还让老二他们,更加支持,老四主持治丧。

有些不舒服。

倒不是因为,老四主持治丧。

主要是老四提及失地难民,提及告御状的士子。

老四这是打他的脸啊!

朱标收敛略微不舒服的情绪,询问:“那老四认为,多少合适呢?”

朱棣皱眉琢磨片刻,抬头,“上限定在一百万两如何?”

其实,真按他的意思,一百万两都多。

可他也不得不考虑,太少了,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至于时间,不如早点让父皇母后入土为安,就定在三月份,无非就是治丧期间,大家累点罢了,只要统筹好,不会出问题的。”

皇家治丧,流程太复杂了。

所以,皇帝驾崩后,一般都会持续好几个月。

“那好吧,就由老四你来治丧,至于你节省开支的提议,我也原则上同意,但不要设什么上限了,总要风风光光点,最起码,也要符合帝王的最低规格。”

朱标最终同意了由朱棣操办主持治丧。

对于朱标的提议。

朱棣也没有坚持,点头,揽下了这个重担。

……

三日后。

朱标登基,在一片素缟,山呼万岁中,登上龙庭。

朱棣,于奉天殿,亲眼见证了这一幕。

奉天殿。

朱标穿着素缟麻衣。

高居龙庭。

‘我终究是改变了历史。’

朱棣看着朱标高居龙庭,唇角浮现一丝笑容。

大哥没有像历史那般早逝。

雄英也没事。

父皇母后,更是比历史,多活了好几年。

这不就是成就嘛!

朱标看了眼跪拜百官以及诸王前面,站着观礼的朱棣。

‘老四笑什么?’

眉头微皱同时,抬手,“诸卿平身!”

“谢陛下!”

谢恩后,群臣起身。

方孝孺跨列而出,大声奏请,“陛下,按照先帝定下的祖制,新皇登基,该确立储君了,太孙……”

方孝孺长篇大论的历数雄英这些年的表现后。

总结道:“臣以为,太孙完全能胜任储君之位!”

“臣……”

盛庸刚要附翼时。

朱标已经开口:“此事稍后再议吧,眼下先帝治丧更重要。”

朱棣、朱樉许多人都不由微微皱眉。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