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到来(2 / 2)

脑海里深刻的记忆,还是自己的食物被抢走的画面,就如同鹰窝里身体更强壮的会把弱小的挤下山崖一样。

还好的是,他考上大学后,几个哥哥姐姐都给他凑了钱。

郭阳一推开包间门的时候,大哥、二哥、三姐、六哥几家人都到齐了,一张大圆桌快坐满了。

唯独留下来上首位,一个穿着时髦的妇女市侩的站了起来。

“小弟来了,快坐,快坐。”

一边说,还一边把凳子扶了扶。

郭阳挑了挑眉,视线环视一圈,几个哥哥姐姐都默不作声,反倒是六嫂挺积极。

来之前,他已经竭力的回想了下对哥哥姐姐的回忆。

大哥都是本份的庄稼汉,话语不多,略显木讷,但大嫂偏偏又犟不过大哥,两人只养了一个女儿,郭霞,去年才从师范毕业,现在在县里小学教书。

二哥算是有些本事的,有木工的手艺在身,出去在工地上干活也是大工,偶尔还能自己包工,能挣到钱,但二嫂管不住钱,两个子女也早早辍学。

三姐则是泼辣的性格,斤斤计较,嫁了个水泥匠,三姐的性子也是能存住钱的,但谁也别想从她手里借走一分钱,似是也育有一儿一女。

六哥原本是跟着本地一个老板做饲料,前景还是有的,但后来为了娶漂亮老婆,就跑外地去了,六嫂貌似也是个尖酸刻薄的性子,有两个女儿,还留在娘家读书。

原本就是个普通的,即将各奔东西的家族,但因为郭阳这个意外,又重新聚到了一起。

回过神来,郭阳没搭理忙东忙西的六嫂,找了个就近的位置坐了下来,

“我挨着小霞坐就行了,上首位要坐也是大哥坐。”

六嫂尴尬的立在了原地,想说大哥就是一没本事的庄稼汉,但她清楚,只怕她这话一出口,她老公都得和她翻脸。

郭山说:“随便坐咧,一家人讲究那么多干嘛。”

二哥郭刚早就不耐烦了,几兄妹的关系本来就没那么好,还假客气啥。

“服务员,上菜,上菜!”

随后又给要喝酒的几个分了酒,酒精一上头,大伙儿的话题就聊开了。

六嫂说:“小阳啊,你两个侄女马上初中毕业,书也读不下去,你看能在公司给安排个工作不?”

大哥独自闷了口酒,说:“年龄太小了,还是要多读书,你看,小弟和小霞就是书读得多,有见识,才更有出息。”

培养了两个高材生,一直是大哥最为自豪的点,村里没有人愿意和他谈论这个,尤其是喝了酒的时候。

一个郭霞,一个郭阳,就是一对王炸。

“我家那两女娃子读不进去啊,数学考二三十分要怎么考高中啊!”

“你也不早点把娃带回来,在民勤好歹小霞能给补补,现在也来不及了。”

六嫂血压直线飙升,无论在哪儿,她都最烦那些炫耀娃成绩好的。

郭阳说道:“继续读书吧,回老家来,读高中的事我来解决。”

一顿晚餐吃得平平淡淡。

郭阳也对他们没啥指望,能帮的就帮,也不会肆意的放任他们。

一大家子中,也就郭霞和二哥的儿子郭章,让他觉得以后有潜力进入嘉禾的中高层。

但郭霞是小学老师,没有来嘉禾工作的打算;郭章则是天禾种业的一名业务员,能吃苦,情商也高,唯独学历低,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夜晚的民勤风平浪静,仿佛一座安详的西北小城。

可魏玉却紧张的睡不着觉,他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就在刚刚,上级领导打来电话,说明天早上大领导就要来了。

作为工作人员,他要到红崖山水库和青土湖参与展板解说。

即使展板内容已倒背如流了,他还是总担心汇报不好,一夜都没合眼。

上午10点,魏玉在忐忑不安的等待着,看到大领导下了车,与等待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向大家问好。

当他和大领导握手时,那一刹那,他感觉大领导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魏玉以为他是最后一个和大领导握手的,但没想到还有个身姿挺拔的年轻人。

大领导的笑容仿佛更和蔼了,

“还真是青年才俊啊,嘉禾集团是一家有社会担当的企业!”

郭阳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

大领导站在展板前,一边听着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一边问询石羊河流域的情况。

郭阳注意到,当听到“石羊河总径流量是16亿时”,大领导点了一下头,说“16亿,黑河也是16亿。”

这说明大领导对流域的情况是很清楚的。

郭阳不由期待起来。

沿着台阶登上红崖山水库大堤,举目远望,波光粼粼,水鸟云集。

在红崖山水库的山头,大领导用高倍望远镜观看着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合拢及治理情况。

“两大沙漠离水库有多远?”

“一万多米。”

大领导点点头,他分明记得,几年前他批示的那份文件上写的是只有几百米。

望远镜里,沙海农牧几个大标识看得格外清晰。

参观防沙治沙展览馆;

和治沙的老人了解过往,“压沙、治树、挡风墙,这就是治沙人的一生。”

盘腿坐在农民家中的炕上,一坐就是四十分钟;

走访社区干部;

永远猜不到他会敲开哪家居民的门。

郭阳是下午3时许,才在夹子滩的日光温室前再一次见到了大领导。

大领导一下车,就微笑着走到群众中间,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

能看出来心情还不错。

郭阳却分明注意到陪同的宣传部部长铁青着一张脸,也许是被沿途的荒滩荒漠景象气到了。

那么一大片土地都荒废了,最后一个移民点离沙漠实在是太近。

大领导参观起了移民新居,在各家各户串起了门,仔细询问了生产生活情况,还和农民拉起了家常。

村长介绍说:“都是砖房,每家占地约一亩,沙海农牧建了温室,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现在大伙儿的条件都好多了。”

“生活好了,负担少了。”

没人知道大领导在想什么。

他看得很快,但又看得很仔细,很多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随口一记反问,就让市领导哑口无言。

主要还是对比太过于强烈。

依靠沙海农牧建立起来的生态移民区,群众的家里条件明显更好,各种家具齐全,甚至还能拿出水果来招待。

而此前的呢?

没有移民的家里乱糟糟的,移民了的家里连几根凳子都凑不齐,群众还时不时抱怨喝的水水质不好。

明眼人都知道是日光温室起了大作用。

大领导也很好奇,带头去一探究竟。

温室里挂着的蜜瓜、番茄、茄子、辣椒,如同明珠洒落在翠绿的枝叶间,让人心醉神迷。

郭阳陪同在一旁,仿佛能感受到大领导此刻内心的波动。

“建日光温室的目的是什么?”

郭阳说道“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收入提高了,意味着对土地荒漠化的压力减轻了。

一方面,单位产值价值的提升,农民不需要通过开荒打井维持生活。

另一方面,留在民勤的人会多一些,只有让本地人的生活好起来,留在家乡有盼头,他们才会真的留下。

只有留住了人,才能留下民勤绿洲。若是不能保证荒漠化地区居民的收入,那么我们所有的治理行动都将有可能成为泡影。”

大领导平淡的笑了笑,郭阳感觉他精心准备的稿子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出了温室,大领导主动的走到在外面等待的群众前,与他们攀谈起来。

郭阳看到他从人群中拉过一名有着古铜色皱巴巴脸庞的老汉,亲切的拍着他的肩膀问:“今年收成怎么样?温室能节多少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