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忙得冒烟了(1 / 2)

秋招情况?

宁小婧愣住了,老板回来前,他就预料到了老板可能会先来公司处理各种资料和工作。

也做好了相关准备。

但招聘方面,一直是人事在负责,秋招也一般都是学生,老板除了招聘高管时会参与面试外,也很少过问学生招聘的事。

她略微有点局促的说道:“秋招已经快结束了,相关资料还没来得及汇总。”

郭阳想了想,说:“秋招进来的学生是公司重要的新鲜血液,回头整理份名单给我,学校、专业、岗位等,有家庭出身等背景资料更好。”

05年的大学生还是很金贵的,如果是在沿海地区,有技术傍身的毕业生,怎么也得几千块钱。

但这是在西北,还是农学专业,工资自然没有那么高。

前世郭阳毕业后就曾认识一个师兄,也是05年毕业的,当时他有两份工作选择。

一是去兵团连队,另一个则是学校教授开办的玉米种企。

师兄最后去了教授的种企,原因是每个月的工资有600块。

当然,十几二十年后,这也成了他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

嘉禾集团的招聘生源来自西北的各大农校,但相比进企业,这些人更热衷于进体制内。

有些有抱负的研究生甚至会响应号召,去支援边疆艰苦地区建设,多年后,大部份人也有了很好的政治前途。

不是各地农业局的局长,就是县长,甚至更高的位置。

为了和体制内以及科研院所竞争生力军,嘉禾也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工资。

大学生愿意来就能每月拿1000元,学校越好,学历越高,待遇越高。

回过神来。

宁小婧虽然感觉很繁琐,但老板交待了,自然得去做。

将一些需要处理的文件放下后,宁小婧脚踩高跟鞋,暗骂了句老光棍,便蹬得地板咚咚作响的离去了。

郭阳怪异的看着她的背影,即使穿着外套,也能看出身材姣好。

只是脾气有点古怪。

咋的?老板给你安排点工作,还有意见了?

在椅子上舒服的坐下,那两穗玉米棒子还在,但没有盘出包浆。

略微缓了下,郭阳就开始处理工作,一直忙到傍晚。

罗修出现在办公室提醒他,“老板,该下班了。”

郭阳抬头,透过窗户发现天快黑了,看了看时间,也才6点过。

起身开窗透透了口气,扑面的冷风就拼了命的灌进来。

室外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看着夜色下略显神秘的祁连山,郭阳想着基层应该也调整了作息。

入冬前的各项工作也不知怎么样了。

“走吧,先吃饭。”

郭阳出来时,发现宁小婧还坐在工位上忙活着,开着空调,其身上的外套也脱了下来。

露出洁白色的毛衣。

郭阳凑近看了眼,应该是在整理校招新入职员工的信息,皱了皱眉。

“这些完全可以让人事部门整理好再给你啊!”

宁小婧抬头说道:“子公司发上来的,稍微整理补充下。”

郭阳还是觉得有问题,但也没多说什么,“走,先去吃饭?”

“吃什么?”

“食堂啊,好久没吃,怪想念的。”

宁小婧瘪了瘪嘴,“你们去吃吧,我再加会儿班。”

“怎么?食堂吃腻了。”

“没有,我就是想到工作还没完成,浑身就不舒坦。”

郭阳也不知她哪根筋没对,难得搭理,和罗修去食堂美美的喝了碗羊肉面粉。

再回到办公室时,发现宁小婧已经走了,倒是关于新员工的文件资料放在了他桌子上。

郭阳就这么拿起来看了看。

校招的总人数涵盖大专院校,总共282人,看着好像不少,但细分下来还是太少了。

尤其是苜禾和天禾。

天禾现有员工2262人,但此次招聘的高校学生却只有81人;

苜禾现有员工878人,校招的人数同样只有38人;

丰凯农机目前稳定在6000人上下,这次升级扩张后,预计还要增加两三千人,这次也招聘了117人;

全王生物总共200余人,也新进了20人。

总体来说,嘉禾的人员学历结构太过于不合理,尤其是基层。

比如说,制种基地的老技术员或者基层的销售人员,很多还只是高中,甚至初中学历。

郭阳虽然不是唯学历论,但对大公司来说,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尤其是想自建制种基地,必然离不开规模化、农机化、智能化,肯定是学历越高越合适。

苜禾也是同样的情况。

在美利坚,一个3万亩左右的苜蓿草场,只需3-5个人,就能完成所有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管理。

苜禾呢?

平均每一万亩,需要8-9个能熟练操作农机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这还不包括加工、储藏、运输等等。

算下来,每万亩的人工需要17-18个人。

这就是差距。

现阶段国内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嘉禾愿意,也能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