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合肥(2 / 2)

第二,就是屯田。

都尉陈琼直接就被提拔为校尉,却是典农校尉,跟平南将军府的幕僚张抚、谢巽等人,一并负责屯田事物。

第三,征兵。

平南将军负责淮南、庐江、广陵三个郡军务,而他现在麾下直属的兵马只有老朱、张坚的一千六百人,从洛阳带来的骑兵一千人,驻扎在广陵的原徐州军四千人。

此外广陵郡兵两千,淮南郡郡兵不足四千,庐江郡兵两千有余。这八千人虽然也归他节制,但同样也归各军太守统辖。

合肥城内的一千多驻军就是如此。

而广陵那四千徐州军,迟早是要重新交回徐州都督统辖的,只是暂时归他节制。

所以李元徽打算借着屯田的名义,收容流民,上者充军,下者屯田。

其余各部也一样,把老弱拣选出去,当辅兵屯田。

初步计划,除了各郡的郡兵以外,李元徽打算将手下的军队扩充八千人至一万人左右。

当然,这只是初步。

依照他现在的预计,只要这三个郡稳定下来,养个几万军队都不是问题。

不过眼下,他无论是招兵买马,还是囤积粮草,这些事都得稳着来。

步子不能迈的太大。

毕竟现在大燕天下还没大乱呢,只是小乱。所以他需要低调一些,可以借着征剿大贼郭凤凰的名义,扩军至八千人。

等到风向大变就可以明着招兵买马了。

而第一批招兵,李元徽打算亲自训练。

他在出发之前,表兄窦羡君、表弟窦奉节,堂兄李玄道,李孝齐,堂弟李恭仁,李孝训,李孝宗,好友于仲亨,这些都投奔而来。跟着他一起来了江淮。

这些人各个都是骑射俱佳,通晓军中法度。正好是合格的军官团。

李元徽的打算是直接就让他们负责招兵,行校尉之职。以此为班底,组建他的嫡系中军。

此外,立下战功的张镇恶,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兵得他自己招,额度是一千二。

比老朱和老张还多些。

此外,李元徽还晓谕江淮各处,鼓励各地的豪强率部从军。

毕竟这民风彪悍的江淮,没有如崔卢李郑王,韦杜裴薛杨这样的一等世家门阀,但武断乡曲的豪强却是不缺的。

这等豪强虽然郡县横行,却没有进入朝中的为官的机会,除非是搭上李元徽这等贵人。

而且面对将要到来的乱世,李元徽觉得,跟本地强宗豪右合作是一定要进行的。

但怎么合作却是有些说法。

广陵最大的强宗,肯定是江都张家。乌程侯本人虽然没出过面,但他的两个孙子可都在自己麾下效力,张五送自己名剑更是一种表态。

淮南之前有慕容安国在,这人造反不行,但治理地方还算可以,淮南各地连个坞堡都没有。

庐江,这个地方也是出精兵的地方,庐江郡的士卒,与丹阳兵交相辉映。

早在三国初期,曹操就与夏侯惇、曹洪等人南下扬州募兵,当时的扬州刺史与曹洪交好,因此收获了“庐江上甲”两千。

能称之为“上甲”,自然是精锐无疑了。

当然比起“庐江上甲”,庐江贼更有名了,什么陈策、梅乾、雷绪、陈兰,都聚众数万人,这些人的勇猛程度可不比臧霸纵横青徐来的差。都是曹操派遣大军精锐才剿灭的。

而现在的庐江也是江淮三郡之中目前最为混乱的,除了境内有大贼郭凤凰之外,还有数个声势不弱的巨盗。

这也是为什么李元徽要把平南将军府放在合肥的原因,离庐江近。

只有搞定庐江,江淮才能安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