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东关濡须坞(2 / 2)

而现在,濡须口在北人之后,换成江东人来打,对手才是曹魏.

“我听说武帝当年曾经数次南征濡须口,都没有取得功绩?”曹元静望着濡须口两条支流上的关城问道。

张弘平道:“却有此事。武帝和文帝,父子两人曾经三次南征,对濡须口用兵,皆无功而返有几次还是损兵折将.”

实际上,濡须口魏吴之间有四次大规模用兵。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四十万大军南征,号称“饮马长江”,在濡须口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过相持许久,毫无进展,最后只能无奈退兵。留下甘宁百骑劫营,孙权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

建安二十一年,第二次濡须口之战,曹操又亲征,结果是相持数月,双方损兵折将,最后孙权“乞降”,曹操得了个面子,退去。

第三次濡须口之战,发生在曹丕代汉之后,率领大军南征,曹丕令三路大军攻吴,东路以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浦口,中路由曹仁领兵攻打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张郃围攻南郡。

孙权以朱桓任濡须督抗击曹仁,而曹仁不听蒋济的劝谏,直接攻打江心洲,以致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濡须口之战,也称“东兴之战”,这次是司马师掌权之后,派司马昭、胡遵、诸葛诞攻打濡须口,结果被诸葛恪、丁奉带着人直接是一顿狠抽,司马昭爵位都被夺了。

“.凡此四战,东吴皆因为据有地利而得益.”

曹元静闻言道:“当年大魏攻东吴,是水陆齐发,尚且不能建功,而进我等想要攻下东关濡须坞,就只能以步卒登岸,拔除关城,才能引水军北上.”

张弘平点点头道:“确实如此。想要拿下濡须坞,必须以步卒上岸击败燕军。而且燕军在沿江设置烽燧,还有骑兵游曳,即便在别处登岸,也会被燕军的骑兵赶下大江,所以眼下只能在江南立营。”

曹元静默不作声,又看了半天之后才点点头,“好,就依张先生所言。在南岸立营。”

水师大都督苗先云却突然开口道:“天子,张先生,这豫章郡的慕容太守和沈尚兴都被我等派人招降了,不如也试试能否招降这镇南将军李元徽?听说他是个黄口小儿,还没吴王岁数大,说不定一吓唬,就降了呢?”

曹元静和张弘平同时摇了摇头,曹元静道:“那李元徽是什么人你可知晓?慕容英的女婿,高门大户出身,能投降咱们?”

苗先云笑道:“那不试试咋知道不成?豫章咱也不是准备打了吧?后来谁知道派人一招呼,他们就降了呢?”

张弘平道:“豫章位于江东腹地,已经是瓮中之鳖,沈尚兴又是吴郡人呢,有吴兴沈家的人帮咱们劝降,况且咱们又给出了仍旧驻扎故地的条件,可江淮对江东本就有地利,李元徽如今又雄踞一方,咱们可拿不出什么东西来,能够让这位镇南将军倒向我们,而且李元徽之父,唐国公李源还是都督益州军事,这对父子若是能够相互辉映,上可直驱颍阴关中,下可夹击荆楚,对我江东又有地利,若不是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是绝不可能投奔我东魏。我东魏又能拿得出手什么条件给他?”

一旁的楚王曹成闻言笑道:“那就打到他山穷水尽好了,咱们自起兵以来,打过的燕军多了,他比宇文谭如何?若是真有些本事,等咱打服他,也让大哥招他做个女婿.”

“哈哈哈哈.”苗先云也大笑起来,“这主意不错。”

曹元静闻言却是冷哼一声,“做我的女婿?哼,那也得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这种身居高位,却只有个家世,没本事的高门子弟咱们这一路砍得还少嘛?”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曹戎开口道:“江北设防严密,若要强行登岸,必定要付出大量的伤亡,若夜袭如何?”

曹元静闻言之后,看向了一旁的张弘平。

张弘平向了想之后道:“你想要效仿甘兴霸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