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藩篱(2 / 2)

打进沛郡之前,就颁布了严苛的军令,说这是他老祖宗的乡梓,严禁劫掠和侵扰百姓。所以徐州义军还真的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劫掠,只是抢占了郡县的府库。

以府库和常平仓的粮食,来供给麾下的十余万众。

而他统辖的这十多万众,其实不全都是壮丁,更多是举家跟随。

这也是为什么他打不过瓦岗军的缘由。

真正的壮丁也就三四万人,其余全都是老弱妇孺,怎么打?

而眼下摆在刘元庆面前的问题也非常棘手,怎么养活这十多万口子人?

原本他想的是打下徐州,开仓放粮,抚慰百姓。然后跟江东的曹元静遥相呼应,在跟瓦岗军建立攻守同盟。

但没想到瓦岗这边的人不讲武德,直接派大军把他的后路都抄了。

现在他起事之处的东海、琅琊,以及后来攻取的下邳,现在全都落入了瓦岗军之手,不少义军将士都因为家眷落在瓦岗之手,而脱离徐州义军去投奔瓦岗。

无奈之下,刘元庆只能带着剩余的部众西进,暂居沛郡栖身。

随后瓦岗连续数次派遣使者,一是安抚,二是敲打。

刘元庆气的恨不得把这几个使者扔进鼎里烹了,不过卢恂和孙灵秀全都劝他,不要意气用事。

“瓦岗昔年号称是反燕义士之首,如今却成了燕廷走狗,与我等为难,言而无信不说,还视我等为守户之犬,真是气煞我也”

瓦岗使者走了之后,刘元庆立即就发作了,气站起身来的摔了杯子,恨不得追出去拔刀把那个使者给砍了。

瓦岗的使者带来的两句话,第一句是等到麦子熟了以后,沛郡这边要给瓦岗军拨出一些,不然下邳等地的粮食不够吃。

第二句是,沛郡这边要好生盯紧了江淮的李元徽,等到秋收之后出兵抢淮南一把,作为试探。

卢恂和孙灵秀点头答应之后,瓦岗的使者得意洋洋的走了。

刘元庆快气炸了。

卢恂是涿郡人,出身名门范阳卢氏,但家族枝繁叶茂,有显贵的自然就有落寞的。他这一支就算是比较没落的,还是拖了家中同族的关系,给他某了个郯县县丞的职务。

琅琊人孙灵秀则是道士出身,在东海和琅琊一带都有很有声望。

刘元庆是彭城人,性豪迈,少任侠,早年应役跟随大军东征高句丽,第一次东征九死一生,逃了一条性命。

第二次征召又有他,直接带着同乡的人上山落草了。就在尼山和蒙山一带。

随着他在山里名气越来越大,也慢慢结识了卢恂和孙灵秀等人。

后来朝廷对徐州的税赋劳役越来越重,百姓民怨沸腾,天下又各处都是战乱,这让几人看到了时机。

于是聚众而反。

当时刘元庆就觉得瓦岗军之前反燕先锋,天下义士之望,虽然被招安了,但一定不会对同为义士的徐州义军下手。

卢恂和孙灵秀都劝他,瓦岗这帮人野心很大,跟他们合作等于是与虎谋皮,需要防备。

结果就是还真让卢恂和孙灵秀说准了。

裴敏之和崔威送出求援书信,瓦岗得到了出兵的理由之后,那句一个动作迅猛。

根本不给徐州义军的反应。

还在彭城围城的刘元庆是义愤填膺,而后无可奈何只能西进沛郡。

不过瓦岗这时候又来了精神,说什么瓦岗也是义军出身,大家本是同根生,不要相煎何太急,你们徐州义军就只沛郡待着吧,我们就不过去打你了.

这次又来要秋粮。给刘元庆气的火冒三丈。

“元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跟随我们起事的义军,大部分都因为家眷在彼,而投奔瓦岗,现在沛郡之地虽然不大,但足够我们安身的,瓦岗为了顺理成章徐州,也不会贸然来攻打沛郡,我们正好接着这个机会整肃人马,以待将来.”

卢恂和孙灵秀好说歹说,才把刘元庆给按住了没让他暴起。

不过他俩很快就觉得,上面那番话算是白说了。

江淮来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