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围点打援(2 / 2)

李元徽每次打仗,都会在如何运粮以及安营扎寨这两件事上下足了功夫。

而田弘嗣和拓跋天保却始终无法突常雁衡的围堵,不能直接赶到阳邑城下。

“我等乃是汉王乡党,久从征战,乃北国之精锐,这些淮南人士,也敢来犯我的城池嘛?”

李元徽闻言道:“好,既然如此,我就命朱德裕、慕容三藏率军出击。”

这当然也影响到整个江淮军各级将领的作战风格和做事方法。

而阳邑城内的燕军将领康延孝本来还准备组织队伍就救援簸箕城,但刚出城就跟慕容三藏的左威卫一部交战上了,双方打的很激烈,但很快康延孝就得知唐军已经攻克箕城,不由的感叹这人废物,只能率军其战且退,回道阳邑城中。

在亲自率领骑军抵近乐安郡侦查之后,李元徽就知道试图袭击燕军的粮道,让敌人断粮的计划很难,果然是跟过他混的,对粮草安全的重视程度跟他如出一辙。

阳邑是晋阳城在汾水东岸的重要支点,重要性仅次于跟晋阳隔河相望的榆次,春秋时,是晋大夫阳处父食邑。

李玄庆指着地图说道。

此时,田弘嗣和拓跋天保的所率领的大军也度过了洞过水,跟负责阻击的唐军将领黄君汉率领左威卫所部交战。

刘玄机交代的所有事,他肯定都会一一落实。这就比什么猛将大将都更能让人安心。

李元徽从中军大帐出来之后,立即就回了自己的营帐,随后召集了众将,并作出了部署。

但是,在亲眼见到过这些唐军在战场上的模样之后,就彻底闭上了嘴巴。

同时在阳邑外围构筑营寨,建立防线。

李元忠道:“汉王骁勇,天下闻名,然此战关乎天下,不可轻易涉险。”

唐军架着早就准备好的梯子前赴后继的攀箕城的城墙,冲向城头,跟个人展开近战。

燕军在此处的布防,是在阳邑和箕城分别驻兵,在箕城驻兵三千余,而身后的阳邑则有五千人。

汾水西岸的关中精锐连续夺取了数城,那么东岸自然需要江淮劲旅出马上阵了。

而在阳邑之前,还有一个座小城,名为箕城。《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晋败狄于箕。杜预所做注中也有提到: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说的就是这个箕子之封邑,箕城。

而唐军则顺势对阳邑形成了合围。

刘玄机见状立即就明白了李元徽的意图。

“这是要围点打援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