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开学报名(2 / 2)

陈洛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点了四张面值五十的纸币递给曹老师。

“老师,您点点。”

曹老师将钱放入钱箱后随即给开了张收据递给陈洛,“进去拿书吧。”

陈洛礼貌道谢后走进了教室,几十张桌上摆满不同种类的课本,两个老师正根据要求给学生们拿书。

没一会儿本学期的课本就放在陈洛眼前了,他从兜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将课本全都装进去,随后扎紧袋口扛起袋子和老师礼貌道别后离开学校。

虽然一年前全国已经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课本费还是要自己掏的。上个学期陈洛的课本费还是曹老师帮忙垫付的,直到秋收过后家里收了稻谷卖了钱才把这两百块钱还上。

除了家庭条件差点,陈洛在学校里的表现符合所有老师对好学生的要求,所有他也深受各科老师的喜爱。

山村里的学校难出优等生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优质生源的不断减少。

就拿半山乡来说,陈洛在半山小学的时候也只就班里前五的水平。

小学毕业的时候,班主任为班里成绩较好的二十名学生争取到了去县里参加升学考试的机会,二十个孩子有五个孩子过了县实验初中的外招录取线,其中也包括陈洛。

后来二十个孩子中有18个人留在县城上学,除了那四个进入实验初中的孩子,还有14个孩子则是被他们的父母送进了县里的民办初中。即使是民办初中,它们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以及硬件设施也要比半山初中高出好几个档次。

唯独陈洛因为家里太穷,留在了半山初中,要不是曹老师的帮助,他可能连初中都没得上,只能回村里种田。

资质差不多的孩子在不同等的资源培养下,三年时间下来,差距会越拉越大。

中考时陈洛堪堪够到了文山高级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而那些从农村来到县城里上学的同学基本上都比他多考三十分以上。

尤其是那四个进入文山县实验初中的同学,三个进入文山高级中学的创新班,另一个以文山县中考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被瓯海一中录取。

一步慢,步步慢,很多父母可以拼尽全力将孩子举高高,而陈洛的父亲连一个学期两百块的书本费都不出。

随着他渐渐长大,对父亲的期待也慢慢转化成了怨恨,恨其不争!恨其不养!恨其不负责任!

人生有两次机会,投胎和高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人生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三代电力人、三代石油人还有三代打工人,留下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普通人想上位很难,不过现在是2007年,他还有逆袭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