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嘉奖公告(2 / 2)

“就是咱们厂每年只有两次技能等级考核的机会,如果考核没通过,还会取消接下来两次的报考资格,意味着得等一年才能再申请。”

“我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于是向上级申请,希望厂里的领导能够针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同志,提供更多的技能考核机会。”

“判定是否优秀的标准,就在于平时的工作态度,比如每月能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技能考核机会。”

陆恒所说的这些,在二十一世纪的话语体系中,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绩效考核。

当然,这里的绩效考核并不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资多少,

因为无人有权擅自降低工人工资。

但它会决定员工一年内有多少次参加技能等级考核的机会。

表现优异者,甚至可以每个月都有一次技能考核的机会;

表现不佳者,则可能将技能考核机会减少至一年一次。

而技能考核的机会,直接关系到工资能否上调的问题。

机会多了,或许某次就能顺利过关,工资不就涨了吗?

因此,对于工人来说,这种机会宁愿多也不要少,因为它间接关乎工资待遇。

为了让员工增加技能考核的机会,大家自然会自觉地给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这就是陆恒想到的办法,也是让大家实现双赢的一个方案。

上级领导也看出,这种方法有望有效激发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即使有人内心不服陆恒,但在这种制度下,仍不得不努力表现。

这就是陆恒设计的策略。

可以说,这是一个既能提升员工积极性,又能展示自己业绩的有效手段。

于是,当陆恒提出这一方案后,经过团队内部的深入研讨,最终得到了批准实施。

不过,为了保证稳定与谨慎,决定采取分步实验的方式进行。

陆恒所在的生产线,有幸成为了这次改革的先行者。

但最终是否执行,还需全员投票表决,多数人赞同方可实行,若全体反对,则计划取消。

“现在,请大家举手表决。”

在陆恒详细阐述了这套新制度后,他提出了表决建议。不出他所料,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

对于他们而言,最不济也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和过去一样,每年拥有两次技能考核的机会。若稍微加把劲,超额完成生产指标,每月就能多获得一次技能考核资格,这无疑意味着可能的工资增长。这样的好事,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唯有几个平日里工作偷懒耍滑的员工犹豫不决,未明确表态。

“既然大多数人都支持此提议,那么我在此宣布,从今天起,我们第二车间的第一生产线,将正式试行这一新制度。”

“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积极表现,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随着陆恒的宣告,一些思维敏锐的工人迅速领悟到其中关窍:大家共同努力,争取更多考核机会,而作为班长的陆恒带领整体提升产量,无疑会在上级领导面前大放异彩。这个认知让部分人心中暗自赞叹,但他们并不排斥,毕竟自己同样能从中获益。唯一可能受损的,恐怕就是那些平时惯于偷懒、不尽职尽责的工友,因为他们一旦再敷衍塞责,就会减少自己的考核机会。

“热烈祝贺我厂第二车间的陆恒同志,在本次技能考核中成功通过钳工7级、电工4级以及焊工4级的严苛检验。”

“陆恒同志卓越的表现,不仅在我厂上级领导面前充分展现了我厂工人积极进取的良好风貌,更为全厂工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特此予以公开表彰。”

“经厂领导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对陆恒同志的优秀表现给予以下实质性的奖励。”

“奖金50元整,粮票50斤,肉票5斤,另赠送自行车购买券一张!”

“请陆恒同志在听到广播通知后,前往厂办领取相关奖励。”

午休时分,操场上喇叭中传来了播报员甜美悦耳的声音。尽管陆恒的事迹已在昨日私下流传开来,不少工厂员工已有所耳闻,但这则广播却有着不同的分量。

这意味着,厂里的领导层正式认可并肯定了陆恒的功绩,并对其进行了全厂范围内的通报表扬。这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更不必说,厂里还为他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奖励。50块钱、粮票、肉票乃至自行车票,这些实实在在的奖励对于普通工人来说,其冲击力远超过之前的口头表扬,显得更加直观生动。

这样一来,陆恒在厂里的知名度瞬间达到了新的高度。

羡慕者无数,尤其当一些人在厂里的报刊亭看到陆恒的事迹赫然登上厂报头版时,这种羡慕的情绪更是被推至高潮。

“没错,就是他,陆恒,听说他才23岁,还没成家呢。”

“真的假的?他在哪儿呢?瞧瞧,长得真精神啊,他真的没对象吗?”

“人家可是过了7级钳工考核,月薪都能拿到八十四块五,谁要是嫁给他,那不是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你们谁知道他家里什么情况吗?我有个远房表妹,手脚麻利又贤惠,今年刚好20岁。”

食堂内最为活跃的,永远是那些已婚的中年妇女们。她们当中离陆恒较近的,纷纷侧目而视,一边评头论足,一边嬉笑打趣。一时间,不少年轻的小姑娘也被这群阿姨大婶拉进话题圈,三言两语就被说得面红耳赤。

要知道,轧钢厂以重体力劳动为主,除了办公室职员,女工相对较少。不然按照陆恒如今的人气,说不定当场就有热心的大姐大妈要替他牵线搭桥,介绍对象。

有人艳羡,自然也有人嫉妒。

远处的贾东旭,听着周围谈论的都是陆恒,心里愤懑不已,恨恨地咬着手中的馒头,味同嚼蜡。他一直躲着陆恒,生怕对方提及赌约的事,此刻听到陆恒受到表彰还有如此丰厚的奖励,更是如同吃了黄连一般苦涩难忍。

“哼,小人得志,看他还能嚣张多久。”贾东旭下意识地诋毁着陆恒。

然而,与他同桌的易中海这次却颇为反常,瞪了贾东旭一眼,低声告诫道:“以后这样的话少说。”

易中海深谙世故,已然察觉到厂里风气因陆恒此次出风头而发生的微妙变化。原本对他不利的言论,在陆恒口碑逐渐转变的当下,可能会引来质疑。

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你说他坏话或许还会有人信以为真;但一个同时通过三个工种考核、被誉为天才且被写入厂报重点报道的人物,你再去贬低他,听者难免会心生疑惑:这样一个勤奋好学、本职工作出色且能抽空学习其他技能的人,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去做那些歪门邪道的事?

不论何时,大众对优秀的年轻人总是相对宽容的,他们往往认为这样的人具备良好的品质,否则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易中海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提醒贾东旭今后尽量避免说陆恒的坏话,以免被贴上“小人之心”或“嫉妒使坏”的标签,恶意中伤厂里的优秀青年骨干。

贾东旭手中的馒头停滞在半空中,满脸困惑地看着易中海。以前不是你让我这么做吗?

易中海脸色一沉,训斥道:“你就听我的,我是你师父,还能害你不成?”

你这个师父,当年还不是因为我媳妇求你,你才勉强答应收我为徒。当初我恳求你时,你还扭扭捏捏,一副极不愿意的样子。

贾东旭性格懦弱,心中虽有些不满,但也只能在心底嘀咕一下。这也多亏了一大爷如今威望下滑,他才敢在心里腹诽几句。若是放在一大爷曾经权势熏天的时候,他连这种嘀咕都不敢有。

“知道了,师傅。”贾东旭闷闷地回应着。

“你最近怎么老是垂头丧气的,秦淮如现在还怀着孕呢,你也该注意点,别影响到孩子。至于你的那件事,你不用太着急,我在想办法找关系解决,相信很快就会有眉目的。”

或许察觉到贾东旭这位徒弟情绪上有些抵触,易中海的语调缓和下来。

这位得心应手的小徒弟,他可不愿轻易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