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阴险的詹徽,他从未放弃!(1 / 2)

朝会结束。

武将们带着一丝嘲讽的笑意纷纷离去,文臣中詹徽与吕本两位领头人物从奉天殿出来,立刻为那些受罚的同僚忧心忡忡。尽管众人对氯苯这位老谋深算者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对陈寒的沉默感到愤慨,但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作罢。

"尚书大人,如此下去,我们可不能再轻易招惹陈寒了!"

"就是,这小子不知走了什么好运,竟让陛下如此信赖。"

官员们心中满是不平,然而詹徽的脸上却无丝毫显露。

或许是历经沧桑,他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此刻,他只是淡然一笑:"各位大人切莫气馁,我们有的是机会。"

这话让文臣们困惑不已。

礼部侍郎,那位满头银丝的老者问:"尚书,我们已被陛下严厉责罚,还要继续与陈翰较量吗?"

"我们已没有那份胆量了。"

"没错,这小子如今受到陛下和皇太孙殿下的庇护,权势显赫,谁敢与他为敌。"

吕本看着詹徽,心中也是一片迷茫。

詹徽朗声一笑:"想当年胡惟庸和李善长又如何?"

众人闻言,环顾四周,确定无人注意,才低声道:"尚书,这可不是能随便触动的议题。"

"没错,这两人可是陛下的痛点。"

胡惟庸案的阴影至今未散,仍有官员因牵扯其中而莫名丧命,这是一个碰不得的禁忌。

詹徽瞥了他们一眼:"看看你们,吓得不轻。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胡惟庸和李善长当年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在民众和官员中的威信,哪一个能比得上陈寒?"

"可结局呢?"

这无需多言,他们的下场惨烈,全家皆遭屠戮,让人不禁联想到兔死狗烹的悲剧。但这与陈翰又有何关联?

监管员们依旧困惑,詹徽解释道:"你们不懂陛下,他是个不念旧情的人。"

"现在陈寒对他有价值,自然会留下。但一旦陈寒失去了利用价值,他还会有活路吗?"

听詹徽这么一说,官员们若有所思。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我们仍需与陈翰对抗?"

詹徽答道:"当然,但这次我们必须针对事,而非人。不能让陛下抓到我们的把柄,陛下最厌恶的就是见风使舵之人。如果我们因为惧怕惩罚而对陈寒手下留情。"

"等我们真正找到陈寒的弱点,再弹劾他,陛下会认为我们在公报私仇,反而不会信任我们。"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这种决心,持续找寻陈寒的过错,让陛下明白我们是在斗争。"

"别误解,陛下表面上对我们的对抗陈寒显得不悦,但你们都误会了,他其实是期待我们持续较量。"

"他并不愿见到陈寒独占鳌头。"

这番深刻的解读令吕本这位朱元璋的资深顾问深感敬佩。

"詹尚书果真是陛下的得力助手,见解独到。"

"各位,尚书大人说得没错,我们应针对事情而非个人,陈寒不能放过。"

詹徽和吕本二人的肯定让其他人略感安心。

接着一位官员发言:"没错,我们应专注于事情本身,陈寒此刻或许能避过风头,但我们已经设下陷阱,陕甘两地的流民不久将涌入京城,看他如何应对这场风暴?"

文官们仍不死心。

这也是詹徽期望见到的局面。

...

光阴飞逝,转眼已是十日。

皇帝给陈寒的命令是在三十日内平息流民问题,如今时限已过三分之一,陈寒却似乎尚未采取行动。

在这十天里,商务司迅速建立起来。

朱元璋似乎想亲眼目睹陈寒如何陷入尴尬,因此对他的所有要求都一一应允。

陈寒借此机会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要求。

首先,商务司的负责人由他担任,并从户部调来几位擅长计算的郎官。

他还从工部获取了大量的砂石和木材。

据说这些材料原用于修建孝陵,陈寒截留了下来,朱元璋对此并未多言。

至于开采京城附近石灰岩矿和福建运来的铁矿等事务,

全都优先供应给他秦淮河边二百亩封地上的新建工厂。

朱元璋想探明陈寒的真实意图,却又想看看他会如何出丑。

因此,他对陈寒的所有提议都给予了许可。

这十天中,陈寒也没有辜负那千户壮丁,他们在封地上建起了数座工厂。

尽管工人们不清楚陈寒的计划,但只要陈寒提供设计图和指示,他们就会照办。

至于赈灾事宜,这十天里似乎毫无进展。

只有陈寒的侍女夏荷带领一百户军户在城外调研。

文官们对此乐见其成。

在他们看来,陈寒的无所作为就是不战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