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你们这群败类!(1 / 2)

很多都被你们诋毁了!

当陈寒在此刻大声说出这番话,他知道,自己也败了。

他原本是多么不屑成为这些文人议论的对象,但现在却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些流言蜚语的较量中。

如今的官场已成读书人的天地。

他们说谁黑,谁就被定为黑。

他们主宰着天下的舆论,不容许有人反抗。一旦有人冒头,就必须抹黑,必须从根子上彻底扼杀。

他们不愿让贫困百姓接触知识,正是因为一旦百姓有了见识,就会动摇他们掌控舆论的根基。

一旦百姓懂得思考生活,这些人就不易掌控了。

他们就不会再盲目听从这些读书人。

也因此,他们现在要压制陈寒,可惜陈寒不是任他们摆布的人。

陈寒的思想深度也不是他们能轻易操控的。

吕本心中疙瘩顿生。

他从未想过会有这么一天,能从陈寒口中听到如此振聋发聩的话语。

身为读书人,他很清楚读书人的想法。

他们阻止此事,并非因此事对声誉有多大冲击。

而是如果开了这个口子,阶层的界限可能会变得模糊。

那他们可怜的自尊,从何而来?

他们那微薄的骄傲,源自何处?

他们必须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人明白,读书人是最崇高的。

尽管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在两宋时期也一直在实行,但讽刺的是,真正使科举制度成为天下读书人追逐仕途的首选,竟是明朝。

据史书记载。

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寥寥无几。

更多的人靠推荐和门阀。

两宋时,读书人虽多,但每次科考录取的进士数量依旧不多。

到了明朝,每次都能录取上百人。

再加上朱元璋的户籍制度,一下子将读书人的地位抬升至所有百姓之上。

这让原本平凡的读书人瞬间高人一等,也使得这些读书人自此有了优越感。

为了维护这份高高在上的尊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团结一致。

即便明知眼前之人是恶人,只要他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读书人的利益,他们也能团结起来。

吕本深深地理解了这一点,这也是明朝晚期畸形的文官集团形成的根源。他们自视甚高,坚信自己的地位超越其他任何阶层,绝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去审视其他阶层的成就。在他们眼中,所有伟大的事业都应由儒士亲手缔造。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排斥在外。

吕本洞察了这个现实后,才选择了从商。作为一名儒士,他对这种傲慢之气深感厌恶。因此,陈寒的直言不讳,不仅让吕本敬佩他的勇气,更欣赏他的明智。

“他真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我为什么要与他为敌呢?”氯苯此刻心中满是苦涩。

他渴望与陈寒和解,但他清楚身后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些人不会允许他这么做。为了利益,他们会驱使他对抗陈寒。而他自己已深陷其中,深知回不了头了。

哎!

他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旁边的文官听到这声叹息,还以为他在为礼部尚书鸣不平。

“吕公,您不必与这种人一般见识。礼部尚书大人虽败,但他有许多门徒,绝不会放过此人。”

吕本此刻感到身边真正缺少一个知己,而这些人大多是虚伪之辈。

陈寒说完这番话后,没有多言,径直离开了。留下被弟子搀扶的礼部尚书和一群愕然的文官。

……

乾清宫书房里,朱元璋得知了陈寒在广场上与礼部尚书交谈的记录,并看到锦衣卫绘制的木板上,陈寒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一时感慨万千。

正如陈寒所言,很多时候并非无人做事,而是做事之人常被这些无所事事的文官诋毁。文官不容许有人比他们更强大,更不容许有人在他们面前显得强势。他们期望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保持中庸之道。

“陈寒啊陈寒,你这个年轻人真是出人意料。”朱元璋说着,笑了起来。

“难怪你说自己是个孤臣,现在看来的确如此。那就让我看看你这个孤臣究竟能创造出怎样的成就。也让我做个无愧于心的君主吧。

出发!上朝!!”

朱允熥听着皇爷爷的话,眼中终于闪烁出一丝光芒。他刚才也看了蒋瓛他们记录的,自己老师与礼部尚书的对话。看得出,老师非常激动。

激动是必然的,因为这些人太过欺人太甚。他们不讲事实,不讲道理,只一句,如果我们这些读书人去教导工匠,那你就是奸臣。然而面对老师的事实,他们却选择了逃避。

"陛下,臣让工匠学习文字,并非让他们钻研经籍。让他们参与科举展现才华,实为使他们能理解水泥的比例,读懂建筑图纸,掌握玻璃的制造工艺。常言道,爱一行钻一行,既然要热爱,就应让工匠理解其原理,不能仅作盲目服从的盲人,受他人随意指挥。还望陛下明断!"

陈寒说完,立刻望向皇帝朱元璋。

"陛下,末将赞同陈大人之言。您曾多次告诫我们战场将领,要知己知彼,熟读兵书,以领悟先祖的战术。要汲取古人的智慧。因此,我们这些昔日的农夫糙汉,在大明建立后,也开始学习文字。我们从未想过要在科举中与士子竞争,但我们若不识字,如何理解兵书,如何成为杰出将领。陈大人的主张,正为此理。工匠不必精通高深学问,但需识字,能读懂工匠的书籍。"

陈寒未曾料到武将中有此见解之人。文官们听完武将的发言,也陷入了沉思。他们意识到在这件事上,或许他们反应过激了。陈寒可能真的只是想让工匠识字,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有官员随即提出:"但为何非要礼部官员前去?礼部官员皆是精英,他们精通礼仪,为何要浪费这些人材去教工匠读书写字?几位乡村私塾先生足矣。"

"确实如此,陈大人此举难道毫无报复之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