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第471章 空古之君方配盖世名将(2 / 2)

这!!

这不就是隋唐时科举制的雏形吗?!

以曹老板的政治属性,张武自然有理由相信自家岳父的政治眼光必然不可能比后世帝王差。

可这个时代,差的却是科举制的土壤。

其实当下私学已经有逐步取代官学的趋势。

不少大儒已经在各地兴办学堂。

只是十三州之地,人口基数巨大,他们所做的也就只能是择优而授,杯水车薪。

曹操这边决心虽狠,毕竟都要张武洗劫世家了,几乎就是半步扯破脸皮的决定,没有狠心可下不出这般命令,只不过所行之事难免有些儿戏了。

即便张武真去洗劫世家藏书,分于黔首手中,一人连一片竹简都分不到,又有什么意义?

便是找人抄录?

天下人所观书籍,又是多久能抄录完毕的,即便过个三五百年,真能抄完,可分给黔首他们能看得懂吗?

作为一个后世的灵魂,张武自然知道科举制的优势所在。

他也想过将这个制度照搬过来。

没有土壤,他甚至可以创造土壤。

怎么说也是个九八五,基本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他虽未曾亲自动手做过,但其中原理还是清楚明了的。

之所以一直没有拿出来说。

一方面,他并非是君主,他只是将军。他本人根本没有立场去挖世家大族的命脉。打仗

才是他分内之事。贸然跨界两头遭嫌,出力不讨好不说,能不能顺利推行都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改良造纸术,开创活字印刷术,教化天下生民这种事。不该由一个不想当帝王的将军去做。

曹操见张武半天不吱声,开口问道:“怎么?子谦觉得为难?”

其实并没有为难,如果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洗劫世家大族之事,曹操既然敢说,张武自然就敢做。

他只是忽然想起他从冉闵那里顺回来的《魏书》上晋武列传的最后一句话。

‘中兴六年,魏武病重,欲传位于晋王。晋王不授,遂举家归隐,不见踪影。中兴七年魏武崩,文帝丕继之,重修云霄以彰其功,追其镇国大将军,加封地三万邑。’

其中情义,令人动容。

为人君者尚能掏心掏肺,他还有什么自个藏着掖着?

罢了,既然自己已经是古往今来第一名将了,想来只有一个空前绝后的盖世君主才当的起自己辅佐。

捋了捋思路,张武方才言语:“岳父知我所学承一道人,其实这道人胸怀广博,所学甚杂,曾授我两物,不需洗劫世家,可得藏书千万。但牵扯巨大,岳父还需保证,独占其名,我才肯拿出来。”

张武这里说的‘道人’并非是系统,而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之结晶。

他已经打定主意当一个纯粹的将军了。

退休之后最多也是在朝中挂职,而不会真正参与进去。

所以有些话还是事先说清楚的好。

不然以曹老板的性子,难保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张武可不想退休之后,那些个学子以什么晋武门生自居,天天有人登门拜访,那还不得烦死他。

曹操压根没当真,随口应付道:“行了,孤应了,速速道来。”

“一为改良造纸术,可在蔡侯纸上大大缩减制造成本。”

“二为活字印刷术,只要解决了纸张问题,一日可成书千册。”

再观曹操,先前还是云淡风轻之像,此时张着大嘴瞪着眼,呼吸急促瞳孔紧缩,一副见了鬼的模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