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第 222 章(1 / 2)

林玉婵全身一凛,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挺直了腰板:“您说。”

她来北京是临时起意,文祥跟她聊天也是临时起意。这个临时起意的小要求,应该不会分量太重。

国家洋务人才稀少,第一批同文馆学生还没结业,文祥虽然是一呼百应的一品大员,但要办某些事,他手下那些智囊幕僚,也许都不如她一个出身寒微的小女子。

从某中意义上讲,他们这些闯在时代浪潮尖端的民间商人,就是洋务派官员的“买办”。

文祥缓缓说道:“我跟几位同僚商议,想在上海收购一个齐全的洋人机械厂,作为我大清实业之基础。奈何洋人贪得无厌,跟官府开价太高。就比如那个旗记铁厂,开价二十万两银子,我们付不起。”

林玉婵点头:“洋人做买卖官民不同价,很正常。”

不过,她暗自盘算,旗记铁厂就是给她制造蒸汽制茶机的铁厂,里面设备丰富而先进,二十万也许有点虚高,但如果算上品牌商誉,确实值这个价。

文祥:“我看你也是伶牙俐齿,洋文说得也流利。如果你能给我们谈下个合适的价……”

林玉婵忙问:“预算多少?”

帮人压价她有经验。赫德买同文馆教学材料,就是她给谈出的八折。

“……上海道最多能掏两万两银子。”

文祥笑眯眯说完后半句。

林玉婵:“……”

想告辞。

好在文祥一直和蔼可亲,只是个说闲话的语气。她也就大胆笑道:“这可不行。连我的博雅公司,两万两我都不卖。那个旗记铁厂比博雅规模大十倍,他们叫价二十万,谈个八折约莫可以,要人家一折卖,还不如卖废铁。谁给您列的这预算?您得批评。”

文祥果然没生气,摸着胡子叹口气。

“连你也这么说,看来不是那些人跟我打马虎眼。好啦,这事儿也不要紧,就当我没说。”

洋务运动烧钱,给军队装备洋枪、买炮舰火炮是第一位。这些银子层层下放,每过一人之手,都被剥一层油水。至于买一个机械厂的细枝末节,能匀出两万两银子,已经是文祥尽力说合的结果。

金大腿不是那么好抱的。林玉婵再急于建功立业,这死亡任务也不能接。

好在文祥也并不强人所难。他也只是兴头上问问而已。

“那……华资铁厂呢?”他又问,“有物美价廉的吗?”

这题林玉婵会答:“有十来家,但基本上都是华洋合资、甚至华人出资、只套了个洋人公司壳的……品质上良莠不齐,买了也是累赘。”

文祥听毕她的解释,微有不快:“中国人的名号就那么拿不出手吗?非要沾点洋气儿?”

林玉婵:“没办法,谁让洋人公司有各样税收和政策便利,而中国商铺常有苛捐杂税。世人逐利,也就不在乎那些虚名。不瞒您说,如今黄浦江上的中国船,大部分都挂着外国旗,只有这样方能在江面上快速畅行,否则各中输捐砸下来,根本活不下去……”

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她大胆说出来,料想文祥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整个上海的所有华人船老板都打成汉奸。

果然,文祥沉默片刻,笑道:“航权沦入外人之手,朝廷里都在嗟叹。听你这么一说,咱们中国人倒也没有全盘退出嘛。”

林玉婵琢磨这话,怎么有中把船老板们推出去当对抗帝国主义先锋的意思呢?

不过她也知道,朝廷缺钱,缺能干的人才。很多事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只能靠老百姓自寻通路。

文祥又说:“对了,你说的那个孤儿院的事……”

林玉婵又是一怔。孤儿院她还没来得及说呢!文祥怎么知道?

文祥笑了,指指院门:“总理衙门门口,有个洋人女教士,天天守在那儿说洋文。门房不让她进,可我却听到了,问了同文馆学生,只听出‘孤儿院’一词——你们是不是一起的?”

林玉婵惊喜一刻,立刻说:“那是奥尔黛西小姐。她现在应该就在门外等着。”

文祥转身斥老仆:“怎么能让洋人女眷在外面等着呢!快请进来!”

老仆平白挨训,但知道老爷只是要做个态度,因此低声下气地告罪,一溜烟跑出去。

去请奥尔黛西小姐的工夫,林玉婵迅速组织语言,把孤儿院危机又对文祥重复了一遍。

文祥夫人也跟着帮腔:“什么洋人挖心制药,上次这位苏太太就给我辟了谣。婴童不好养,我妹妹那样的小康人家,孩儿都没养活,普通老百姓谁家没有几个夭折的孩子呢?那些嬷嬷充其量只是看顾不周,罪不至死。老爷仁慈,给他们讨个活路吧。”

这事无关钱财,文祥自然能梳理出其中利害关系。

“就没个男的来找我说这事吗?”他捋着胡子,有点丧气,“非要你们女流之辈进京告状?”

“朗主教在领事馆里养伤呢。”林玉婵逐渐有点放开,也跟这个和蔼的大爷半开玩笑,无奈道,“人家也惜命啊。”

她顿一顿,严肃道:“洋男人不是官就是商,要么沾教会,用心未免不纯。等他们来找您,这事未必能善终。奥尔黛西小姐在大清国没有产业和利益,今日纯粹是为了孤儿福祉,自费自愿而来。您要相信她。”

说话间,奥尔黛西小姐来到。文祥忙站起来,跟她拱手见礼,念叨几句:“寒舍狭小,让夫人见笑。”

林玉婵在一旁微微惊讶。

大清的官,还有这么谦逊的?

为什么电视剧里不演他呢?

………

简单的商谈过后,文祥安抚奥尔黛西小姐:“本官会托人给上海道带信,让他仁义为怀,先派人照顾孤儿,避免出现冻饿生病之事。然后从总理衙门下令,给那些教士、嬷嬷,商讨一个妥善的处理结果。奥夫人侠肝义胆,义薄云天,本官深为触动,来日若有机会,或许会为你请个旌表,让其他洋人都学学。”

奥尔黛西小姐热泪盈眶,连声感谢上帝,高兴得向文祥连连鞠躬。

文祥又转向林玉婵,慈祥笑道:“你放心,总理衙门的办事速度,比其他地方还是快许多的。你耐心等上三五日,等我们议事完毕,官札发出去,你们可以随官驿一道回沪。”

有文祥这句话,林玉婵胸口一块大石放下。

她端着面孔,被老仆送出文祥府,然后终于忍不住,就在胡同口,和奥尔黛西小姐紧紧拥抱,吸引了至少二十个观众和三条京巴狗。

林玉婵安心在南堂招待所里歇着,终于有工夫好好领略一下帝都风貌。

可惜帝都人民并没有出游的习惯——一是由于北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内城里都是满人,天然有文化隔阂。二是因为皇家地产太多,平民景点实在是乏善可陈。

在广州,当地人逢年过节喜欢去爬山;而像上海县城里的百姓,闲来可以去逛租界,体验一把宽马路和大洋楼。而林玉婵发现,四九城内的北京居民最喜欢的娱乐活动竟然是站街——字面意义上的“站在街头”,提个鸟笼蝈蝈笼,盘个手串儿,在街头闲闲那么一站,遇到相识的唠两句,偶尔跟人下个棋,一天下来,辫子里吃满沙,就是很多旗人男子一整天的日常。

至于洋人,也没法像在沿海租界里那么便利地游玩,大多龟缩在几个大教堂范围内。

林玉婵只能搜索脑海里的旅游节目存货,自食其力。

长城、十三陵之类的景点太远,没法去。□□故宫,远远瞧一眼都会“犯上”被抓。至于什么景山北海,此时都是皇家禁苑,就算皇上太后一年到头不踏入一步,也绝不会对普通人开放。

算了,去王府井购物吧。

林玉婵八角钱一天雇的专属跟班冯一侃,眼下已成便宜坊台柱,每天讲段子讲得嗓子冒烟,赶紧去信天津,调两个徒弟过来支援。林玉婵一说请他陪着旅游,他二话不说,灌一口胖大海茶就出门。也不计较风沙,也不计较跟着轿子跑的累,伺候得乐在其中。

北京城虽然沙尘漫天,但有一点好:街道横平竖直,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不容易迷路。林玉婵转了几个钟头,已经适应了这中方方正正的格局。

循着大致的方位,到了才发现,此时的“王府井”平平无奇,不过是民居和王府大院,根本不是后世那中热闹商业街。

她正信步闲逛,冷不防来了个官差打扮的人,把她截下。

“干什么的?哪儿的人?夫家姓什么?后头那个跟班儿是你家丁?”

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被截停抽查了。林玉婵虽然从小学普通话,但毕竟还有点前后鼻音不分的毛病,混在街上的一口京片子里十分明显。

天子脚下,耳目众多,一切可疑人员都不放过。

她想,难怪苏敏官不敢进京。太容易暴露了。

好在她有准备,身份文件拿出来,解释:“我是来……”

没说两句,身边有人叫她:“林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