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内外交困,崇祯帝朝堂议事(2 / 2)

京师城中,在大明帝国的金銮殿上,皇帝朱由检端坐在龙椅之上,一脸悲苦之色。

显得很是憔悴

才刚刚三十岁的人,却如同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

凭心而论,他不是一个昏君!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多为昏君,而崇祯却不是。

有人说汉献帝刘协是亡国之君却非昏君。其实刘协根本就没有一天掌握过权力。所以,东汉的亡国之君只能是汉灵帝刘宏。

崇祯帝,十六岁登基,那时他还是个孩子。

但是,从登基开始,他便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十几年如一日从不松懈。勤于政事,不近女色,厉行节俭,为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耗尽了自己的心血。

有人说,他也犯过一些错,比如说……频繁地更换辅臣。

或者,有不少人会认为首辅终身制比任期制更好一些,毕竟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代封建时期的特色。

好吧,我们不去讨论什么好什么坏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去做一个圣人吧?

更换辅臣,也是迫不得已。

更何况,自魏忠贤死了之后,东林党人“众歪盈朝”。

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完全失去了另外一股势力来与东林党制衡,整个天下的官吏系统全成了东林党的党子党孙。即使不是他们的党子党孙,也跟他们有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联系。

他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又如何玩得过东林党这股庞大的势力。频繁地更换辅臣尚且如此,若是不换辅臣,岂不更糟?

再加上小冰河时期频繁的旱灾、雪灾、蝗灾、瘟疫,弄得整个天下,到处都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烽火四起,无止无息。

流寇乱于内,满清患于外;军队无钱养,官吏贪如犲。

换个人上去,未必会做得比他更好。

当然……穿越者除外。

(备注:那些经常给……屌丝作者山风木鱼……打赏的弟兄们,也除外。)

……

崇祯十四年,是崇祯极为艰难的一年。

也是大明帝国开始敲响丧钟的一年。

没错,就是丧钟!

首先是内乱:

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夺得财宝数千车。然后挥师向东攻打开封,再向南攻克汝州,并挥军进攻南阳。

2月,张献忠出四川,一日一夜疾驰三百余里,道上杀杨嗣昌使者,取其军符。义子李定国假扮杨嗣昌使者,仅带二十八骑进入襄阳城。夜半放火,居民望见火起,以为满城皆贼,夺门出城,城溃。张献忠杀襄王朱翊铭与贵阳王朱常法。

至此,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彻底失败。

三月初一,杨嗣昌病死于沙市。

从此之后,朝廷再也无力遏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发展,整个中原地区被李自成和张献忠搅成了一锅稀粥。

然后是天灾:

吴江一带,从四月开始,连续五个月没下一滴雨!

飞蝗蔽天,米价每石银四两,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观音土。流丐满道,死尸枕藉。

随后,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也遭逢大旱灾和大蝗灾。

最后是外患:

宁锦大败,九边精锐尽失,朝廷柱石……应该算是最后两根柱石之一的洪承畴,在突围之时,没入军中,虽未找到尸体,但据说已死于乱军之中。

还有一根柱石是孙传庭。

孙传庭,现在还被崇祯关在死囚天牢里没有放出来。

……

天灾、内忧、外患。

三座大山压得崇祯喘不过气来。

崇祯有些疲惫地高坐龙椅之上,强打精神,开口说道:“众位爱卿有何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