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70(2 / 2)

花山书院 狷狂 1753 字 2020-08-29

一人之与天下,孰重孰轻?

司徒端敏虽然知道自己在老师与寒光玉秋心中的位置,但她对她们的信,不仅仅在于信她们对自己的情义深重,更信她们能够比自己这个当事人更客观的判断她的存在至于天下的利弊到底是哪边更大?

老师虽然不屑于皇权,但为了天下安定,依旧坐上了那个冰冷的宝座。

玉秋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惜尽散沈家家财,只为大燕的民生元气早日恢复。

寒光最恨束缚,却为了对她的承诺,一颗闲云野鹤的心只能作罢。

若她们决意将自己的存在曝露天下,那也等于替自己做了决定,自己在也不用在两难之间艰难的寻找平衡和渺茫未来。

至于谪阳——她自是不怕告诉谪阳。但同时她也相信,如果谪阳知道她还活着,还在齐都的话,只怕立刻就会不顾一切的闯来寻她。可是自己在这里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万事错不得一丁点,如何敢让他再来冒险。

为什么不告诉定芳?司徒端敏并不是担心定芳会有意出卖朋友,她担心的是侯明玉。那一个细心奸狡之人,若侯明玉发现王六去狱中找定芳,必然会去询问。而定芳虽然重情重义,却受家族影响太深,从当年在西北定芳敢为报母仇而私自出兵可以看出。即便没有发现王六,定芳又是个藏不住心思的人,一旦知道了这个秘密,只怕内心会矛盾冲突不已,她那种性子在侯明玉面前迟早也会露出破绽。而侯明玉一旦知道,必然会将此时曝露天下,让老师不得不从轻处置定芳。

司徒端敏甚至可以预见,侯明玉一定会将私自出兵的举动解释成定芳是因猜到自己的身份而故意试探自己是否齐国奸细的试探。而之所以隐瞒这么多年不报,不过是为了忠义得以两全而已。

然而为一己一族之私念,司徒端敏也还没有大度地将自己的性命交付这样一个人。

至于文逸,怕是早就猜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定芳私自出兵的时候,事发仓促她没有多想,只当是定芳一时冲动。但在大齐这几年,她也总是下意识将此事拿出来细细琢磨,觉得事情表面之下潜藏自己当初没有想到的隐情。定芳虽然重情义,性子莽直,但毕竟是出身将门之家,军令如山的观念不会比她更差劲——既然如此,为何定芳还是执意要犯下无可弥补的大错?

这事做得根本不像是定芳——背后必定有人。

整个军营中能够影响到定芳的决策的,不过几人而已,侯明玉,自己,还有一个:文逸。

自己一直知道老师想要让自己成为大燕未来的继承人,自从自己找到燕太女玉印后,这一想法更加强烈。文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调查自己的身世,试图找出自己是赵楠的证据,好为自己将来被立储做准备。她那时也在花山,文逸调查她的种种,她不是不知道,但也因为知道是老师的授意,所以没有插手,甚至因为对皇位的抵触心理,都没有多问一句。

她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带着无坚准备开拔离开花山的前夕,文逸特意来问自己是否还记得小时的事情,质问自己为什么放走齐端睿……最后甚至不惜惹恼寒光,执意加入无坚。文逸是个尊崇律法,严正执守之人,质问一事,自己当初也并未多想。现在回忆起来,文逸怀疑,甚至确定自己身份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的吧?

而后来她从端睿那里得到消息:文逸自确认自己再无生还的可能后,便孤身离开西北,去了大广济寺出家,众人规劝无果。终于验证了长久以来猜想,司徒端敏甚至不知道是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文逸:感觉背叛的愤怒?连累无辜好友的愧疚?感叹世事沧桑的惆怅?

大好年华空耗在青灯面前,文逸你是在对我愧疚吗?在面对佛像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

其实何必愧疚呢?你和我,谁会猜到后来竟是这样的结局?

你已经这样矛盾沉痛,何必再告诉你,事情其实还没有结束?

“杀意驱何处?染血西北疆!”

“宁为君子炉中炭,不做小人席上宾。”。

“愿行千里路,仰首看银河。”

“珍馐玉糜黄金水,夜鸳帐。”

“屋外桃花屋内酒,谈天说地三五友。只盼生来许多闲,醉卧老马看南山。”

还是花山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