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译文一
有人在我这里问谏议大夫阳城:“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吗?他学问渊博见识广博,不用求教于人。按古人的道理行事,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晋地的百姓受到他德行的熏陶因此有几千人善良。有大臣听说了便举荐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很光彩,阳子并没有喜色。待在这个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还是在野一样。他岂是因富贵而偏移心志的人啊!”
韩愈我回答他道:“这就是《易经》的柔顺的恒卦所说的长久不变它的德操对男人是坏事啊。怎么能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哦?在《易经·蛊》的上九卦中说:‘不侍奉王侯,使自己的情操高尚’。《蹇》的六二卦就说:‘国家的臣子处境艰险,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和君主啊。’这也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段境况,而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同。象《蛊》的上九卦,处在无所作为的境地,却要致力于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尚事业;象《蹇》的六二卦,处在国家臣子的位子,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那么冒进的祸患就会产生,对为官不作为的现象的讽刺就会很多。这样的样板可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终久难以消除的。如今阳先生在职不算不久了,了解天下的得失不可能不熟悉了,天子待他不可谓不是厚爱有加了,而他却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国的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轻飘飘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点喜忧的感受。问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俸禄,就说:‘下大夫级别的薪俸’;问他的职责,就说:‘我不知道啊’。有道之士,原本是这样的吗?而且我还听说:有官职的人,不称其职就离开;有进言责任的人,进言而无作用就离开。今天的阳先生认为他自己进言了吗?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出仕吧?古人有话说:‘为官不是因为贫穷,而有的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说的就是为了俸禄的官员。这种官员应当辞去尊贵的官职而呆在卑下的地位,离开富有处身贫穷,象那些守关打更的人一样就行了。孔子曾经做粮仓主管,曾经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误他的职守,必定说:‘统计停当了才算完啊’,必定说:‘牛羊生长好了才行啊’。象阳先生的俸禄,不是卑下和贫穷,这是非常明显的,却如此作为,他这样可以吗?”
有的人说:“不,不是这样的。阳先生不讽谏皇帝的原因,是作为臣子不做揭示他的君主的过错来得到名望的行为,所以虽然有谏有议论,让人不得而知啊。《书经》说:‘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说:‘这么好的谋划这么好的策略,只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来。’阳先生的用心,也和这是一样的。”
韩愈我回应道:“如果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更让我迷惑的了。进去讽谏君主,出来不让人知道的臣子,是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奖赏他的行为适宜,提拔他到这个职位。官职以谏作为名称,完全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让全国各地和后代知道朝廷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误赏、顺遂地听从讽谏的美德。那些山林隐居的人士,听了便羡慕他,绑好衣带扎起头发打扮整齐,愿意来到朝廷申述他们的见解,致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帝,英明名声流芳万古。如同《书经》所说的,那么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适合去做的。而阳先生的用心是要让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吧?是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啊。”
有的人说:“阳先生的不求闻名而人们宣扬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起来的。他坚守他的原则不变,为什么您责备他这么严厉呢?”
韩愈我说:“自古圣人贤士都没有有求于闻名、被任用。为当时的不平而忧患、为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按照他们的原则,是不敢独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勤劳不懈,到死才算结束。所以禹过家门不入,孔子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子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这两为圣人一位贤士,岂会不知道自己的安逸是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责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上天授予某人贤能的才能,难道是使他自己优于旁人就完了吗?其实是要用他们补救这个世上的不足之处啊。耳目在身上的作用,耳朵是用来听而眼睛是用来看,听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险和易,然后身体才得安宁啊。圣贤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耳目啊;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圣贤的身体啊。而阳先生如果不贤能,就要受贤能的人役使来效力他的上级啊。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为人们的困苦忧愁,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
有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喜欢强加于人,而且不揭发别人的阴私指责别人的过失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象先生这样的言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不是损伤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费唇舌吗?喜欢和盘托出揭示别人的过错,国武子之所以在齐国被杀,先生也听说了吧?”
韩愈我说:“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而且国武子不能亲近获得善人的理解,只是喜欢在内乱的国家说出所有的言论,所以被杀。古书上说:‘只有善良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言论。’是说他们听了能够改正缺点。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现在虽然不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度,阳先生难道不是一个善人吗?”
译文二
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学识渊博,广见多闻,又不希望人们知道他的名声。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住在晋地的边境。晋地边境的人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修行善良的有几千人之众。大臣听说后就推荐他,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而阳先生却没有欣喜的表情。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
我回答说:这就是《易经》里所说的,长期保持着一种德操而不能因事制宜,这对士大夫来说是有危害的。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易经·蛊卦》的“上九”中说:“不愿侍奉王侯,只求自己的节操高尚。”《易经·蹇卦》的“六二”爻辞中又这么说:“做臣子的不避艰难去直言进谏尽忠于君主,是由于他不顾自身的缘故。”那不就是因为所处的时间场合不一样,所实践的准则也不同吗?就像《蛊卦》的“上九”爻说的那样,处于没被任用的地位,却去表示奋不顾身的节操;再如《蹇卦》的“六二”爻说的,处在君王之臣的职位,却把不侍奉王侯的节操当作高尚,那么冒求仕进的祸患便会产生,玩忽职守的指责也会兴起。此种志向不当效法,而且最后将不可避免地获得罪过啊。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不能算是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治措施的正确与失误,不能算是不熟悉了;皇帝对待他,不能说不重视。然而他未曾说过一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国人看秦国人的胖瘦一样毫不在意,他心中没有喜悦和忧愁的波动。问他担任什么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啊;问他有多少俸禄,就说是下大夫的品级啊;问他朝政情况,就回答说我不知道。有道德的人,原来是这样的吗?况且我听说:有官位职守的人,不能称职就该离去;有进言任务的人,不能提出有益的意见就辞去。现在阳先生认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批评没有呢?能够提出批评而不提,和不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批评而不离去,这两种态度没有一种是对的啊。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做官的吗?古人说过:“做官不是因为家贫,但有时是因为贫困的。”指的是那些为俸禄而做官的人。应该辞去高位而担任低下的职务,放弃富贵而安于贫贱生活,当个守门、巡夜之类的差使就可以了。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又曾做过管理畜牧的贱职,也不敢旷废他的职守,总是说“一定做到会计准确无误才算完成任务”,总是说“牛羊顺利成长才行”。像阳先生的品级俸禄,不算低下和微薄,那是明明白白的了,可是他的行事却是这个样子,难道可以吗?
有人说:不,不是这样的。阳先生是憎恶诽谤皇上的人,厌恶那些作为臣下却通过公开揭发他的君主的过失而出名的人。所以,他虽然向皇帝提了意见和建议,却不让别人知道。《尚书》中说:“你有好的计策和谋略,就去告诉你的君主,你到外面就和大家说:这个计策智谋是我们君主出的。”阳先生的用意也是像这样的。韩愈回答说:假如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的,那他可谓更糊涂了。进去为君主献策,出来又不使别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阳先生所应该做的啊。那阳先生,本来以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赏识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担任这个职位,官为谏议大夫,他实在应该做出成绩来,奉行自己的职守,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讳、刚正不屈的臣子,君主有不滥赏和从谏如流的美名。这就可能使山野间的隐士听到了而对此产生羡慕之心,束好腰带,挽起发髻,愿意进身到宫门之下陈述他们的言论,使我们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使他们伟大的名声流传千古。像《尚书》所说的,那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应该做的啊。况且阳先生的想法,将会使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吧?这就是在这方面启发君主啊。
有人说:阳先生不求出名而别人都知道他,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来做官,保持着一贯的操行准则而不改变,为什么您对他责备得如此苛刻呢?韩愈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由于追求名望而被任用的,他们怜悯自己所处的时代动荡,民生不安定,有了道德和学问之后,不敢独善其身,一定要经世致用,普济天下。勤恳努力,终身不懈,到死才罢休。所以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所住之处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而且怜悯人民的穷困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耳目对人来说,耳管听,眼管看,听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体才能安全。圣人贤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圣贤的身体。再说阳先生要不是贤人,那就应该被贤人所遣使来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确实是贤人,本当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怜悯百姓的穷困。怎么能够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
有人说:我听说君子不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并且憎恶那种把攻击别人当做正直的人。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未免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喜欢直言不讳地揭发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国武子在齐国被杀害的原因啊,您大概也听说过吧?韩愈说:君子有官位,就应有以身殉职的思想准备。未得到官位,就考虑修饰文辞来阐明他掌握的道理。我是要阐明道理,并不是自以为正直而强迫人家接受自己不要的东西。况且国武子是因为未遇到善良的人,又喜欢在乱国直言不讳,所以被杀。《国语》上说:“只有善人才能够无保留地接受批评。”这就是说他听到别人规劝后能改正自己的过失。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阳先生虽然现在未能达到,难道他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注释
①谏议大夫:官名,执掌议论政事,对皇帝进行规劝。阳城(736—805):原隐居中条山(今山西南部),788年(贞元四年),唐德宗召为谏议大夫。《旧唐书·阳城传》载,阳城就任谏议大夫之后,其他谏官纷纷论事,细碎的问题都上达到皇帝那里。阳城则与二弟及客人日夜痛饮,人们猜不着他的意图。及贞元十一年。德宗听信谗言,要处分贤相陆贽,任命奸佞裴贤龄为相,阳城拼死极谏,使事态有所改变,他则受到贬谪。
②晋:周时古国名,辖境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角。鄙:边境。
③熏:熏陶,影响。
④大臣:指李泌。《顺宗实录》载,德宗贞元三年六月,李泌为相,次年举阳城为谏议大夫。
⑤阳子:即阳城。
⑥本句引文见《易》的《恒》卦:“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意思是说,永远保持一种行为的准则,对妇人来说是好事,对男子来说并不是好事。据封建礼义,妇人应该从一夫而终身,而男子应该因事制宜,有应变能力,不可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争臣论》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争臣论》又作《诤臣论》。
《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但对方仍然可笑地负隅顽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与开始的观点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最后收回对阳城的批评,但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全文的整个论辩设计,确实颇为精彩。
历史的事实是,阳城在后来陆贽遭贬官时曾经力谏,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谏官。但他一开始任谏官五年不言事,确是不对。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考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楔子
(微子一折)(驾上,宣住)(正末扮太师上,开)自家姬姓,周家嫡族,现为太师。从先考文王时,参预国事,至今上武王,一同克商伐纣。官里与诸侯会于鹿台,宦唤某,不知有甚公事。(见驾科)(驾云)(封公了)(驾云)(正末云)陛下,当元本子是吊民伐罪,今来有罪的伐了,有功的赏了。也有纣子武庚,合维殷祀。若不封赠,恐失前言。(驾云了)(正末云)叔鲜去呵,是,争奈兄弟性刚。交叔处、叔度二人同去方可。将叔鲜进封管叔,叔度封蔡叔,叔处封霍叔,名为三监。恁地呵怎生?(一行下)(驾云)(正末告归农科,谢恩科,唱)
【仙吕】【赏花时】来纣主残殷故天,礼后稷南郊以配天。愿陛下福齐天,九五数飞龙在天,昨日今商今日周别换了一重天。(下)(三叔一折)(太后云了)(驾云)(一行都下了)
第一折
(正末秉圭上,开)自今上践祚无为而治,一十五年,王弗幸有疾弗瘳。今筑高台三层,斋戒七日,秉圭祝册,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臣之身,以代主上之命。未知天只要若何?暗想周家帝喾,顺时积德,至今恰正统,皆顺天意人心,却不曾延其寿算!(唱)
【仙吕】【点绛唇】后稷躬耕,帝尧征聘,封姬姓。农务兴行,周业从兹。
【混江龙】太王修公刘德行,岐山下市井不年成。王季立丕承祖考,太伯贤远入蛮荆。次及西伯文王善养老,直至当今天子致升平。当此际纣君暴虐,废天时殷道难行,宠妲已贪淫肆虐,信恶来滥法极刑,建鹿台宫为九市,奏淫歌夜至达明,酒为池可行舟楫,肉为林不问羶腥,裸形体去逐男女,剖心肝故杀公卿,天降灾三年不雨,民失业四海逃生。听众口一词可伐,会诸侯八百来盟,戊午日孟津师渡,甲子日牧野交兵。彼纣王火中燔死,妲己氏剑下尸呈。秉金钺吊民伐罪,偃旗鼓众庶欢腾。阴阳再判,日月重明,万邦入贡,五谷丰登。家无事,国先宁,绝搅扰,得安宁。顺皇天洗净日边云,与黎民去却心头病。恰救得苍生安息,便不能得龙体安宁!
(上坛告天科,唱)
【油葫芦】今日祝册修成将坛墠登,心志诚,愿三天上享降威灵。官里无贪淫贪能性,都子为忧民忧国忧成病,配三才天地人,明三光日月星。百姓将及时甘雨把君恩并,却难主上望长生。
【天下乐】点点咸呼万岁声。今上神灵,虽圣明,不如云予仁若考多艺能。愿三天神意察,把杏皇寿考增,宁可促微臣老性命。
(做揲蓍草科,唱)
【那吒令】定华夷九鼎,得乾坤正刑;恰箫韶九成,放关雎郑声。早春秋九令,入桑榆暮景。金声鸣清庙钟,玉振响明堂磬,血食列俎豆牺牲。
【鹊踏枝】为君疾不能兴,求占卜可宜行。虽生死名尽天年,要阴阳不顺人情。比及齐七政璇主衡,先索推五行启柜金縢。
【寄生草】演九五三一数,兆乾元享利贞。当元定太初一气剖判为伏羲圣,自后立六十四卦彖象是先君定,如今揲四十九茎蓍草卜当今命。果必有祸福愿先天无咎鬼神言,设若见吉祥是主人有福牙推胜。(云)卜了三卦,未知卦象若何?(到太庙科,做开金縢看卜兆书科)(外上,宣了)(正末做将文册同卜兆书一发放在金縢柜中了,出来科,云)嗨!不想贪慌,将先天祝册错放在金縢中,待取去,争奈宣唤紧!日后再取也不妨。(虚下)(驾上,云住)(正末见科)(架又云)(正末云)陛下放心。(唱)
【幺篇】不足以为天异,何劳的苦圣情。陛下梦身穿赤色是周家正,陛下见天分乾象为文章盛,陛下谎地开坤宙主烟尘净。太阴昏被日夺了东海月华明,帝星无为云遮了北斗杓儿柄。
(驾开了)(正末唱)
【六幺序】不争俺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交谁忧念四海生灵?凤凰雏羽未全成,犁牛子角未能騂。然如此把年后朝遗嘱的分明,耳边听口不住称神圣,臣唯能喏边声。临大节怎敢违尊命,钦依圣教,死效愚诚。
【幺篇】臣虽无能,辅朝廷,寄命叮咛,密旨亲听,社稷重兴。付能臣支撑,忠信难凭,天地为盟,上有苍冥。倘或天不容吾皇驾崩,(带云)陛下放心,(唱)这公事便索行,临至日若是上下交征,内外差争,老微臣怎地施行?(驾与剑了)(正末唱)这剑斩不臣,夷背逆,诛谗佞。圣旨道"无銮驾如朕亲行"。臣既能如此持威柄,其教不严而治,其政不肃而成。
(辞驾科,唱)
【赚煞】恰把密旨暗中传,不想大事须臾定。臣怎敢使赤子葡匐入井?(带云)臣该万死!(唱)怎敢当篡位夺权恶罪名?他小则小神武文明。此件事不为轻,怎敢诌谀龙情?臣依着天道人心顺处行。(驾云了)(正末唱)且休问人心怎生,现如今天心先应,(带云)臣夜观乾象,不见别,(唱)见明滴溜照东宫一点紫微星。
(驾云了)(下)
第二折
(众哭上了,打请住)(正末扮上了,云)自离君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生,萃渊薮。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自伐纣之后,大贤于四海,而万自始至姓服悦。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宫惟贤,位事惟能,垂民五教,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岂想有今日!(唱)
【中吕】【粉蝶儿】想俗众口嗷嗷,苦残殷纣王无道,昨日致师于牧野商郊,一戎衣,天下定,宣明王教。怎生便凤返丹霄!哭一声痛连心血流七窃!
【醉春风】当初成大业建元疾,今日弃臣民归去早。无为而治数十年,陛下今日早了;俺几时了?直等立新君呵了。恰葬罢山陵,索问乎国政,定其尊号。
(相见了)(小驾云了)(正末唱)
【迎仙客】今日册东宫登宝位,代先帝拜南郊。(小驾云了)(正末唱)听言绝擗踊一声险气倒。然如此省艰难,怕彳乞彳艹
两的成病了。殿下!这孝子心难
学,将奈何周宗庙。
(小驾云了)(正末唱)
【上小楼】谁不知商均德薄,都子为丹朱不肖。殿下仁胜殷汤,贤效虞姚,德似唐尧。现如今,狱讼彰,盼望着黎民歌乐。殿下践皇基正是有天之道。
【幺篇】习先考能用贤,学文王善养老。自然配却三才,应却三台,窜却三苗。但凡事谨守着,父之道,别无德教。子这的是普天下之下太平之兆。(小驾待接大礼,正末让科,唱)
【满庭芳】臣合当金瓜碎脑。君再让八般大礼,臣索跳九鼎油镬。若论着安邦治国非臣攻效,是两班文武大小官僚。(小驾云了)(正末云)不于臣事。(唱)召公奭扶持的乾坤定天清地浊,毕公高燮理的阴阳正雨顺风调。若论着顺有道伐无道,(带云)戊午日兵临孟水,甲子日血浸朝歌,(唱)亏负着吕望六韬。(小驾云了)(正末唱)更是枉了他归蓑衣不换柘黄袍。
(小驾云了)(正末带剑做住了,唱)
【普天乐】龙椅上,紧扶着,大小官员,扬尘舞蹈。若有个敢喧呼的正犯新条,依班次休怠慢分毫。百官每听处分一齐忙呼噪,扶持着有德的君王谁敢违拗?不是请来的先君剑利水吹毛,他子索封侯拜爵,称臣上表,列土分茅。
(小驾云了)(正末唱)今日皇天眷佑,陛下合继万世无疆之祚,谁敢不从?若有不依命者,自有常典!(等众呼噪了,做住)(太后上)(小驾云了)(正末云)虽然大事定,一喜悲。(唱)
【耍孩儿】悲呵悲定寰区的圣主归天早,喜呵喜继万世君王定了。休道人,子这天无语垂也报斯民,便阴阳二气和调。先君崩愁云冷雾迷坤宙,新君立和气春风满市朝。臣不敢奉先君诏。德不及夔龙禹稷,才不及伊尹皋陶。
【幺篇】便交臣身居冢宰为阿保,这一遍公徒也不小。知他蒙先君寄命托微臣,不知的道有心待窥伺皇朝。休将军国咨臣下,能把文章教尔曹。(太后云了)(正末做不稳科,唱)臣坐则把不定心头跳。伴君王坐朝问道,把微臣立草为标。
(云:)臣钦依先君遗命,有所不免,忝当此位。有几件合行的公事,最为急务。这其间行呵,正是儆一人而千万人说。(太后云了)(正末唱)
【三煞】不肖呵近族削了大权,贤仁的虽草泽呵加与重爵。正韶乐,明礼,开学校。一壁交有司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交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释了故杀,饶了强盗。济贫困不敢侮于鳏寡,免差徭而况取于逋逃。
【二煞】从今后划地拖带着一身疾病,从今后划地使作的心碎了,从今后划地学舜之徒孳孳为善从头鸡儿叫,从今后划地为宗庙呵春秋祭;祀周三祖,从今后划地忧天下呵日夜思量计万条。臣不得已,非心乐。划地似临深渊般兢兢战战,履薄冰般怯怯乔乔。
【煞尾】宣化的臣民内外服,将傍的君王寿数高。等天子将摄行的国事亲临却,微臣报国忠心恁时了。(下)
第三折
(管叔一折)(召公奭云)(驾云了)(正末上了,一)自先君在日,摄行天子事。这些时官里坐于御榻,某侍坐于天子之侧,名曰抱孤摄政。官里坐朝,索走一遭去。想摄政以来,天下皆为奉行先君之业。(唱)
【越调】【斗鹌鹑】从先帝升遐,当今嗣国,宗祀明堂,歌讴圣德,诵《尧典》微言,达《洪范》至理,寄命时托柱石,抱孤的慎鼎彝,化被蒿莱,仁沾动植。
【紫花儿序】奏武乐一人有庆,拜冕旒万国咸臻,偃兵戈四海无敌。恐民乱摄行国事,为君幼权典枢机。但将傍的他朝夕,归政与君王就臣位,便是我孝当竭力。上不愧三庙威灵,下不欺九土黔黎。(见驾了)(驾云了)(正末唱)
【小桃红】微臣冠服衮冕执桓圭,坐休近蟠龙椅,他每北面而朝能可南面立。臣恐失尊卑,将无能冢权休罪。第一来曾奉的先君圣敕,第二来现佐着当今皇帝。(带云)若不如此,(唱)怎敢看稳拍拍文武两班齐。
(太公云了)(正末云)太公休胡说!国家别觑谁?(唱)
【雪里梅】为甚不交你皓首退朝归?似你般白发故人稀。能可你赞拜休名,进殿免跪,凡事便宜。
【鬼台山】陛下道他当日,执纶竿为活计。早忘了戊午日兵临孟水,甲子日胜商纣一戎衣,夺与咱江山社稷。陛下道微臣恋他子甚的?咱家里太公望子久矣。他未尝离先帝玉辂车中,他须曾到文王熊梦里。(召公奏有谏章了)(宣净了)(做住)(正末唱)
【金蕉叶】末不谁把贤门闭塞,为甚把鸾舆指斥?你快说离却淮夷的日期。(净云了)(正末唱)既不到淮夷,怎知道这背反朝廷的信息。
(净云了)(正末唱)
【调笑令】客旅每报知,这的是真实,可知道路上行人口胜碑。我子为君王幼小权监国,除此外别无他意。(带云)公将不利于孺子!(唱)慌向丹墀内俯伏呼岁,臣死无葬身之地。
【秃厮儿】臣子是为冢宰安邦治国,怎敢道欺幼主立位登基?愿君王表白臣所为。免令的,小民每,猜疑。
【圣药王】君也头不抬,文武每口难启。恁地呵老微臣不死是为贼。臣委实无此心,到如今说甚的。尽忠心有口怎分析?惟有老夫知。
(太后云)(正末云)乞将臣分付于有司者!(唱)
【麻郎儿】事既该十恶大逆,罪合当万剐凌迟。愿把臣全家临籍,乞将臣九族诛夷。
【幺篇】恁地、却依、正理,坏了臣于法合宜,坏了臣于民有益,不坏臣于君不利。
【络丝娘】若不坏呵三千里流言怎息?若不坏呵如今武庚助纣作业,管叔又背乱为非,蔡叔将军储供给,霍叔又戈甲相随。
【幺篇】蹅践东土,震动京畿,怎奈何四五处烟尘并起。谢太后和君王赦臣无罪,若谢恩了敢虚做了真实。
(太后云了)(正末唱)
【东原乐】微臣当辞位,宜弃职,乞放残骸归田里。娘娘道不放微臣出官闱,进退两难为。微臣叩头出血,免冠请罪。(太后取水盆了)(正末唱)为甚把金盆约退,非敢把懿旨相违。
【绵搭絮】微臣身沾着罪恶,点污尽忠直。濯呵濯得了腮边血污,涤呵涤得净面上尘灰,娘娘!子这绿水何曾洗是非?白首无堪问鼎彝。现如今内外差池,事难为当恁的。
(召公云三监了)(驾怒了)(正末唱)
【幺篇】一人交太公拥旌旗,三监共武庚听消息。这老子若到那里,不分个等级,莫想问周室宗族纣裔,他恁大年纪统领着军骑。他老将会兵机,敢土平了三四间。
(云)怎生信别人言语,便交征伐去。果必曾反呵不枉了。若不曾反呵,这老子那里问三监是俺弟兄,敢都杀了,枉死了无罪生灵。子除这般。(对驾云)陛下,今日三监和武庚流言至此,只因微臣呵反了。太后娘娘不放微臣出朝。乞付臣兵权,亲身征伐去呵,怎生?(唱:)
【拙鲁速】此一行眼见的老微臣三不归,怎施呈大将军八面威?未曾了前罪,又持着兵卫,怕主公难意,大臣猜忌,愿情的把家私封记,老妻留系,伯禽监系,俺一家儿当纳质。
【收尾】您两个柱石臣善事当今帝,咱尽衰老齐家治国。等齐了蔡叔度、管叔鲜,现放着毕公高、召公奭。
第四折
(正末上了,唱)
【双调】【新水令】当初被流言千里地定了江淮,更怕为臣的坐观成败。今日却能够见公侯伯子男,呵,叹自己年月日时胎。当初把福变为灾,今日否极也却生泰。
【驻马听】当初离凤阙瑶阶,管叔鲜诬我全无经济才。自从启金滕玉册,姜太公从头钓出是非来。我想金滕锁钥未能开,知他我满门良贱今何在?子为有神灵也显得我无罪责。(带云)我有别心呵!(唱)这其间神不容,地不载,天不盖!
【乔牌儿】士民每挡拦断十字街,见官里步行出午门外。锦衣花帽权停待,官里向前行您将我肩上抬。
(云)放下了。(驾不肯科)(正末云)您真不放也!(唱)
【挂玉钩】我舍了老性命就肩舆上跳下来!(驾放了,云了)(正末唱)为甚懒向龙床前蓦?臣又怕第二遍流言赶下来。庶几广民之爱,君托付,臣庇赖,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驾云了)(正末唱)
【川拨棹】我一脚地过江淮,怎生便祸从天上来?是怨气沉埋,被元气冲开,雷震瑶台,风鼓阴霾。您怎生燮理阴阳,调和鼎鼐?那风撼乾坤,搅世界,走砂石,昏日色,偃田禾,伤稼穑,拔林木,倒殿阶。
【水仙子】您可甚春风来似不曾来,不知当日灾因那个灾?(带云)若不如此呵!(唱)尽今生老死居朝外。老微臣甚风儿吹到来,天心与人事和谐。非是臣威风大,只因君前过改,禾复起,枯树上花开。(驾云了)(正末唱)
【沽美酒】如今被论人当了罪责不想那原告人安然在?快将那陈言献策的请过来。(净云了)(正末唱)向口上疾忙便掴非是臣不宽大。
【太平令】打,打这厮冻妻子舌尖牙快;打,打这厮图铺嗓信口胡开;打,打这厮大共小着谗言搅坏;打,打这厮没的有把平人展赖。将口来,豁开,至两腮。(带云)不恁地呵,(唱)这人说是非的除天可害。
(一行上了)(正末云)陛下,这反背的都有,陛下问波。(武庚云管叔了)(众云了)(正末云)来!都是你!(唱)
【甜水令】今日个将当擒获,对证无差,并赃拿败。须是你福去一时来。你每个个称词,一一从实,老臣频频加额。折证的文状明白。
【折桂令】见的臣胸中无半点尘埃。霍叔将你官削了五等侯伯,蔡叔将他递流入千里琼崖。把这两个七事儿分开,转送交普天之下,号令明白。为甚把背反心刑于四海?交知这吃剑头日转千阶。便把你碜可可的血浸尸骸,不由我普涟涟的泪落双腮。兄弟呵!哭你的是痛杀杀昆仲情怀,坏你的是清耿耿国家简册。
(断出)(一行下了)(驾云住)(正末唱)
【雁儿落】当初摄政时有利害,今日归政了无妨碍。现如今年已六旬,圣德光三代。
【得胜今】陛下今日国政自能裁,老臣今日难道口难开。生不负先君命,老还归宰相阶。往常坐朝的情怀,臣委实身无措心无奈,今日拜舞虽囊揣,倒大来千自由百自在。
(太后云了)(正末云)礼不可非!(唱)
【落梅风】伯禽备法驾非公道,微臣免朝请忒份外。君臣遇一朝一代。(太后云了)(正末唱)娘娘道临大节不可当为鉴戒。听道罢痛连心性,气夯胸怀。臣不忠不孝,无德无才。想建千年基业,留万世恩泽。会为君,能使臣,托孤的主人安在。
(下)(唐叔献嘉禾上了)(祭出)
题目说武庚管叔流言
正名辅成王周公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