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苏曳占领京城最后通牒(1 / 2)

第226章苏曳占领京城!最后通牒!

承德行宫内,僧格林沁跪在了慈禧太后的面前。

“太后娘娘,奴才管教管教无方,请主子降罪。”

一旦想通了之后,僧格林沁还是聪明的,绝不辩解半句,甚至也不说这是有人使离间计之类。

直接就是认错。

慈禧要的,也就是这个态度。

慈禧道:“僧王,你是冤枉的,这是有人在使离间计。其实本宫也有点害怕,差一点点这离间计就成功了。”

“当时本宫不愿意见你,晾了你一段时间,也实在是心中有气,如今看来,完全是落入奸人陷阱啊。”

“在这里本宫也要给你赔个不是,你也是受了无妄之灾,实在不能迁怒于你。”

这一句句,说得僧格林沁内心暖洋洋的。

顿时,他不断叩首道:“主子,万万不敢这样说啊,千错万错都是奴才的错。”

慈禧道:“旁人为何不离间别人,偏偏离间我们两人。一是因为你僧格林沁是我大清的擎天玉柱,二是我们两人生疏了,互相不够了解。”

“更准确地说,是僧王对我不够了解。我对僧王还是了解的,忠肝义胆,一身傲骨。”

“而本宫这个人,僧王往后也就了解了,对于有本事的,有忠心的,不但是宽容,甚至高看好几分。”

僧格林沁道:“奴才惭愧,若非荣禄大人骂醒了奴才,只怕还被坏人蒙在鼓里,奴才愚钝。”

慈禧道:“好了,好了,车轱辘话不说了。听说肃顺那边答应给一个铁帽子王,而且一家双王爵?”

僧格林沁继续拼命跪着叩首道:“奴才是被痰糊住了心,毫无寸功不说,还差点办了糊涂事,什么铁帽子王,就算给奴才,也万万不敢收,不敢想,奴才不配。”

慈禧道:“不,你配!僧格林沁,前几日伱也看到了,大行皇帝才走了没几天,肃顺就公然挥舞拳头,咆哮宫廷,吓得皇上都哆嗦。这是摆明了要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啊,先帝尸骨未寒,他就敢这般跋扈,那日后会做出什么事情?”

“都说肃顺要做鳌拜,但是在本宫看来,就算是鳌拜也比不上他肃顺,鳌拜起码还乖巧了好几年。”

“甭忘记了,这肃顺也是爱新觉罗,只怕他要做的可不仅仅是鳌拜。”

僧格林沁大声道:“这江山社稷是大行皇帝留给小主子的,奴才是大清的忠臣,道光皇爷、大行皇帝两人对奴才有天高地厚之恩,若非道光爷奴才只怕还在蒙古放羊,哪有今日?饮水思源,奴才这一二百斤,奴才这几万科尔沁骑兵,就是要为小主子赴死的。谁敢有异心,奴才就杀谁!”

“好,好,好。”慈禧激赏道:“要的就是僧王这句话。”

“肃顺一党,咆哮宫廷,对大行皇帝不敬,恫吓新皇,如同谋逆。”慈禧道:“此人不除,国家不宁,朝廷不正。”

“肃顺答应的那个铁帽子王,他是给不了的。但是本宫却可以给,你家的双王爵,本宫也能给,也只有本宫能给。”

僧格林沁哭道:“这是奴才分内之事,万万不敢,万万不敢。”

慈禧道:“这是匡扶社稷之大功,一定要赏!”

接下来,三人商议结盟。

约定时间,发动政变,打倒肃顺一党。

荣禄道:“太后,僧王忠肝义胆,奴才就敢把性命交在他的手中。接下来奴才就去游说恭亲王,他是道光爷册封的和硕亲王,不管身份德行都清贵,相信一定懂得取舍。”

僧格林沁道:“太后,奴才愿意和荣禄一起去游说恭王!”

慈禧道:“僧王果然侠肝义胆,雍正朝的时候十三爷被称之为侠王,我看本朝也有一个侠王啊。”

僧格林沁叩首道:“奴才不敢当太后夸奖。”

……………………

接下来,荣禄和僧格林沁联袂来密会恭亲王。

“现在?这么快?”恭亲王奕道:“不是要先铲除苏曳吗?怎么变成先铲除肃顺了?”

荣禄道:“六爷,攘外必先安内啊。朝廷这边只有统一了意志,才能对付得了苏曳这个外敌。否则让肃顺一党和两宫太后这么对立下去,只怕就被苏曳钻了空子。万一两宫太后感觉到危险,直接把苏曳引入中枢对付肃顺,那就一切晚矣!”

“先铲除肃顺一党,让两宫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这样两宫太后就容不得其他强势者了,苏曳这才失去了所有的空间。”

“所以,想要铲除苏曳,必先铲除肃顺,让两宫垂帘听政。“

“两宫没有掌握大权,苏曳看着就像是强援。而两宫一旦掌握权力,就本能觉得苏曳是威胁。”

“这就是权力之霸道性。”

恭亲王沉吟不语,他此时的内心有些不愉快的。

在他看来,两宫太后就算要对付肃顺一党,也应该先找自己的,自己才是他们最大的臂助。

结果,竟然先找荣禄和僧格林沁。

荣禄道:“太后说了,在这桩大事中,六爷是最最重要的,定乾坤的角色。一旦消灭了肃顺一党,今后的朝政就都要仰仗六爷了,原本奴才说要去南下请文祥、宝鋆、胜保大人的,结果太后说,这三位大人哪里轮得到你荣仲华去请啊,这是要六爷招揽的。”

很显然,慈禧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荣禄明显看出来,肃顺一党倒台后,就会空出很多位置,肯定是恭亲王一党填补。

所以,明明是提条件,但是听上去却显得那么妥帖。

接着,荣禄躬身道:“这桩大事,我等唯恭王马首是瞻。”

旁边的僧格林沁也躬身道:“唯六爷马首是瞻。”

此时的僧格林沁内心是无比敬佩的,从头到尾这件事情的组织者,策划者全部都是荣禄一人。

他给僧格林沁争取铁帽子王,一家双王爵。

给恭亲王争取了执政亲王,而且帮助恭亲王的嫡系进入顾命大臣行列。

但是从头到尾,他都没有给自己谋取任何官职。

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恭亲王眯起眼睛,握拳道:“为了江山社稷,干了!”

顿时,三巨头彻底定调。

即将发动政变。

所以某种时候,历史的惯性还真是强大。

这个世界哪怕局面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辛酉政变依旧会发生。

而且还真不能小觑了这些历史上的政治人物。

就比如说这一次的荣禄,历史上原本没有他什么事情的,但是咸丰皇帝提前把他拽进了历史舞台,他也立刻舞动乾坤,成为了这一场政变的你主角。

而且他深深知道,自己取代的是苏曳的角色。

原本最适合发动这一场政变的是苏曳,但是荣禄当机立断,横刀杀出,立刻用最快的速度抢走了这个角色。

先灭肃顺,再打苏曳。

光看他定下的这个策略,就能看出此人的政斗水平还是很高的。

……………………

但是,苏曳不是咸丰帝。

他完全是另外一个层级的对手了。

咸丰皇帝面对这等局面的时候,是没有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勇气的,他只会竭尽全力去谋划一个看上去完美无缺的布局。

但苏曳不一样,当他看到这种趋势形成的时候。

甚至事情还没有真正发生,仅仅只是趋势,他就会果断出击。甚至荣禄开没有开始布置政变的时候,他就已经出手。

而且,直接就是雷霆一击。

这段时间,两宫太后和肃顺一党,其中围绕的一个斗争议题,就是圣驾回京!

两宫太后提出,应该及早回京。

不可弃天下臣民太久。

承德最好,京城虽重,但新皇早日入中枢,才能安定人心。

大行皇帝的尸骨,也不可久置承德。

总之,让新皇回宫,才是真正名正言顺。

毕竟,新皇是登基了,但登基大典还没有办呢。

承德行宫才有多少官员?

大部分的朝臣都在京城,都还没有见过新皇呢。

不入紫禁城,不祭祀天地祖宗,那就无法成为真正之皇帝。

总之,两宫太后把新皇回京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而肃顺一党,却不想那么早回京。

因为他们觉得,两宫太后觉得在承德势弱,斗不过他们。

京城官员多,而且恭亲王一系的大臣,也都在京城。

肃顺觉得,承德行宫才是他们的主场。

而一旦回京,可能就会成为两宫太后的主场了。

所以肃顺一党坚决认为,很多斗争一定要在承德完成,比如铲除异己,比如从两宫太后手中夺走主动权。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圣驾回京的日子才一拖再拖。

在这个议题上,两宫太后确实掌握大义,皇上不回京,不受朝臣拜见,不受万民拜见,算是怎么回事?

不举行登基大典,不祭天又算怎么回事?

九月初九回京,九月十五进行祭天大典。

就是在双方剧烈斗争中,定下来的日子。

肃顺一党尽管还没有完成铲除异己的斗争,但是京城的所有官员纷纷上奏,请求新皇回京祭天,承办大典,这压力真如同排山倒海而来一般。,

肃顺一党,不得不同意。

定下来之后,两宫太后立刻昭告天下。

九月初九,新皇到京,接受百官和万民跪拜。

九月十五,祭天大典。

这两个日子,顿时变得无比神圣。

然而,距离这个日子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

英、法、俄、美,四国公使正式入京。

这当然没什么,早就定好的事情,而且四国公使入京,正好接下来可以向新皇帝递交国书,正式拜见清国大皇帝。

但是……

他们是带兵入京的。

没有任何通知,四国的舰船再一次出现在天津外海。

然后,超过三千的军队,沿着白河进入,在北塘登陆,先占领了塘沽。

这一次,没有丝毫阻挡。天津和大沽口的军队,本就很少,瞬间就彻底慌了。

紧接着,洋人军队完全不管大沽口,直接朝着京城而来。

顿时,京城惶恐。

驻扎朝廷的官员立刻去质问英法外交官员,明明已经撤军了,为何还要派遣大量军队进入京城?

大英帝国驻扎清国的新公使,卜鲁斯爵士宣称,这是为了四国公使的安全。

因为不久之前,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了惨案,印度总督惨遭杀害。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四国觉得非常有必要派遣足够多的军队进驻清国的京城,保护四国公使的安全。

之前文祥就跟着恭亲王一起和英法谈判,所以他再一次出动,质问英法当局,在《北京条约》中规定四国公使进京,绝大部分的安全由清国军队提供,四国公使只允许保留少部分的军事人员,维持公使馆秩序。

军事人员总数,不能超过三百人。

为何一下子来了三千人?

文祥和宝鋆,代表清廷提出了无比强烈的抗议。

但是,二人的抗议被当成了放屁。

四国公使坚决要率领三千人进京。

顿时间,整个京城无数人再一次陷入了惶恐。

天哪!

英法联军又要打进来了吗?

去年的惨状依旧历历在目啊。

不知道多少皇家园林被烧被抢,不知道多少人家被劫掠被杀害。

不知道多少女眷受辱。

这一次英法联军再入北京的话,甚至常驻京城的话,那京城岂不是要成为地狱?

上一次苏曳率军激战,保住了圆明园,保住了皇宫。

那这一次,还能保住吗?

军机大臣文祥悲愤无比道:“你们难道要毁约吗?”

英国新公使卜鲁斯爵士寒声道:“这完全是为了保卫四国公使的安全,你们想要阻止也可以,用军事说话,用军队来拦截我们。”

文祥遍体冰寒。

现在最精锐的部队在承德,哪里有军队拦截你们啊?

就算有,上一次八里桥之战还不够惨烈吗?谁还有勇气拦你们?

就在京城惶恐,直隶惶恐,甚至无数民众纷纷出逃的时候。

那位英雄,挺身而出。

苏曳率军北上!

并且派遣特使沈葆桢,去见四国公使。

“苏曳大人说了,四国公使的守卫军事力量,绝对不能超过三百人。”

“如果真的要率领三千军队进京,那就意味着战争!”

几日之后!

苏曳新军四千精锐,再一次出现在京城之外。

顿时间!

京城万众欢呼!

无数民众走上街头。

大救星来了。

京城有救了。

万民有救了。

而这个时候,四国公使态度也无比强硬。

双方的战斗,仿佛再一次一触即发。

两支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直接在距离京城几十里处,开始对峙!

……………………

顿时间,整个承德行宫,陷入了死寂一般的安静。

原本这个时候,恭亲王、荣禄、僧格林沁三人党羽,应该就要发动政变了。

其实,政变的信号都已经启动了。

御史董元醇已经上奏,请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肃顺一党疯狂的压制。

而恭亲王、僧格林沁、荣禄等人,也纷纷上奏,请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肃顺一党,再一次强烈反扑。

紧接着,僧格林沁、荣禄的军队开始调动。

而肃顺一党手中掌握的军队,也开始调动。

双方的斗争,瞬间就要进入白日化。

而且,就算在承德,一旦演变成为武装冲突,两宫太后是占据上风的。

因为僧格林沁、荣禄都站在太后一边,掌握着这边的最强武力。

就在政变要分出胜负,武装冲突要爆发的时候。

京城这边的消息,立刻将这场政变,瞬间压住。

印度总督额尔金伯爵在加尔各答被暗杀,为了自身安全,所以四国公使要率军入京。

任何人阻拦,都会面临战争。

文祥交涉失败。

这个时候,承德行宫这边,不论是肃顺,还是两宫太后,都没有勇气再率军去阻挡英法联军的,哪怕只有三千人。

但,万一再一次爆发大战怎么办?

政斗水平极高,杀伐果断的荣禄,还有杜翰,也短暂失声。

率军南下,阻挡联军?

你行,你上啊!

就这样,承德行宫所有的斗争都瞬间定格,就仿佛被按了暂停键一般。

紧接着,另外一个惊天的消息传来。

苏曳,再一次率军北上了。

刹那间,荣禄脸色苍白,如同被雷击了一般。

“阴谋,这是一场巨大的阴谋。”

“苏曳和洋人勾结,制造大军进京的大义。”

“否则,苏曳的新军怎么可能这么快?短短几日,就出现在京城之外了?”

“就算走运河,也太快了。”

“曾国藩,李鸿章,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人是做什么吃的?漕运总督是做什么吃的,就任由苏曳军队大摇大摆,再一次进京?”

荣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整整几个时辰。

真的叹为观止。

苏曳的动作,太快了,太果断了,太大了。

他仅仅只是派人来和太后谈了一下,仅仅只是感知到承德这边的发展趋势,就立刻果断出击了。

而且一出手,就是这样的大招。

怎么办?怎么办?

去和太后谈?

不行,不能和太后谈,要去先和肃顺谈。

……………………

荣禄果断来见肃顺。

“肃中堂,苏曳才是大老虎,绝对不能让他率军入京,必须阻止他。”荣禄道。

肃顺寒声道:“真是笑话,你们要出手对付我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苏曳这个大老虎啊。”

如何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苏曳太厉害,所以才需要先灭你肃顺,再打苏曳啊。

谁曾想到,苏曳这样杀伐果断?

荣禄道:“肃中堂,这等时刻,还需要算一下旧账吗?十万火急了,我们都知道,苏曳一旦动手,就是雷厉风行,非常快的。”

杜翰在边上道:“对,荣禄说得有理。我们之间斗争,再怎么也是兄弟之争。而一旦苏曳进来,那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了。”

端华道:“现在人家掌握大义,为了抵抗洋人,为了保护京城万民进京的,你该怎么办?”

荣禄道:“那就抢走他的大义,我们主力大军抢先进京。”

肃顺道:“那好啊,僧格林沁的马队,还有你们天津新军最厉害,你们率军南下进京吧。”

艹!

要命就在这里了。

你们肃顺一党,也是有人掌握了部分兵权的。

端华,尤其是景寿,手中也是有兵的。

我和僧格林沁,如果率军南下进京,那在承德这边,岂不是会被你们一锅端?

荣禄道:“肃中堂,这等十万火急的时刻,还要说这些气话做什么?”

“这样如何,我们双方各自出兵一万,总共两万,立刻南下,进入京城,阻止苏曳入京。”

肃顺道:“你确定洋人是真和苏曳勾结演戏?如果不是演戏,我们赶走了苏曳的军队,率领主力入京,那洋人又打过来,承受得了这等后果吗?”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

这两万人,又要折损多少?

关键是承担不起再一次开战的后果。

荣禄道:“我用性命担保如何?肃中堂,暂时罢斗吧!”

杜翰点了点头道:“肃中堂,当务之急,是对付苏曳。”

……………………

次日朝堂。

荣禄奏请两宫太后,说洋人毁约,为了朝廷威严,为了京城万民,有必要派军南下,驻守京城,阻止洋人军队进京。